8月7号、8月16号、8月20号,上海以一周一次的频率,先后与国内三家互联网巨头小米、阿里、腾讯签署了三份战略合作协议。而阿里、腾讯已经是继2015年后与上海的第二轮合作。国内互联网巨头密集落子上海,引发了强烈的关注。
腾讯华东总部和小米科创中心落户徐汇滨江,小米生态链华东总部落户松江G60科创走廊,阿里和蚂蚁金服也将把更多新业务、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放在上海。这一场场密集的签约,折射出上海对吸引优质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的渴望。
从6月底,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首次抛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命题;到7月,扩大开放100条出炉,特斯拉“驶入”上海;再到8月的高密度签约,正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清晰步伐和坚定决心。
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表示,“这些项目体现了上海在提升城市能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重大布局。这些项目我们谈得时间比较快,大家很快达成共识,签约一批项目,继续再谈一批项目,今后重点抓落实落地。”
当然,不是所有的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上海将目标锁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要聚焦的是那些“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而此轮小米、阿里、腾讯在沪布局的物联网、工业设计、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新零售、文创产业等,就与上海科技发展和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方向高度契合。
今年以来,上海市高层已在多个场合提及,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很多人记得,6月底召开的市委全会,主题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当时就提出,这需要有经济体量为支撑,只不过不再是简单的要素投入,而是提升“经济密度”。
如何理解“经济密度”,曾有官员表示: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当中,通过提升效益、质量、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科技趋势,来提升我们经济运行内在的、节约型的动力机制。
正如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所说,“这些企业正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必须要集聚的,这些机构在上海集聚地越多,那么上海全球城市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就会越强,并将极大提高上海的产业能力,也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的水平,将为上海抓住新一波产业的浪潮。”
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技术突破、创新产品首发。不难看出,上海密集引进互联网巨头,意义需要放在科创中心建设的大目标下考量,并与打响“四大品牌”战略密切挂钩。上海的"招商"可以说更加瞄准前沿,精准发力,以扩大开放来集聚资源要素,这就是上海的态度与决心。
相关阅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葛孝兰 沈姝艳 编辑:傅群)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