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崇明区,有这样一个村:村里绿树环绕,小河流淌,楼房鳞次栉比。路上不但没有一片废纸,连垃圾箱都是干干净净的。如果初来乍到,还以为这是一处高级住宅区。这里就是上海市崇明区港西镇静南村。然而三年前,这还是一个因宅基地置换而产生诸多问题的“混搭村”。这样的改变,不得不提到一位有智慧肯实干的女支书——钮菊香。
转变村民思想 村风民主焕然一新
72岁的老季是村里的退休教师,从小在静南村长大。从见面开始,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从他嘴里听到最多的一个就是:钮书记。
“钮书记来了以后,新设了老年助餐点……”
“钮书记来了以后,为了方便老年人,把所有的便民服务办公室都统一搬到了村委一楼……”
“钮书记来了以后,垃圾分类这种以前完全不知道的事情,家家户户都学会了……”
钮书记,就是静南村的村支部书记钮菊香。老季给记者塞了一张4A纸,上面写满了钮书记到任三年来村里的变化。在这个村生活了72年,老季觉得,从来没有如此为家乡自豪过。
记者见到钮书记的时候,她正在挨家挨户地做调研。静南村是上海15个宅基地置换试点村之一,在此基础上建成的明南佳苑小区是拆迁置换与商品房混合小区,本地村民和外来居民混住,观念差距大。
“以前只有村民,现在居民也买了房子住进来了,公共资源到底给谁用呢?大家意见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老季还记得三年前原住村民和外来居民为争夺一张乒乓桌而闹矛盾的日子。乒乓桌只是一个具体的小例子,类似的情况,在这个小区里还有不少。大家也都为此而心烦,但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3年前,钮书记上任,对于她的到来,大家既抱着希望又难免有怀疑:“我第一天来村里上班的时候,一下车就有二三十个老百姓围着我。可以想象,大家对于新来的村支书是抱有很大希望的。”钮书记立刻挨家挨户地上门走访,她意识到,村民和居民的矛盾不解决,双方的思想观念不改变,其他的工作都是徒劳。
钮书记走访了全村1112户村民和420户商品房居民,想出了“双轨制”的办法,在保留村民小组的基础上,把小区划分为7个片区,实现村民小组和片区、楼组共同管理的“双轨模式”,同时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让村民和居民一起做志愿。“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在一起工作,一起努力,自然能够互相理解,关系也会缓和。”
“明南一家亲”是钮书记的工作理念,也是她的工作成果。以此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一共包含五个项目的志愿服务。本地村民和外来居民一起做志愿者,心拉近了,不仅是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小区的治安也因为志愿者的执勤而得到了很大改善。
垃圾分类到位 生态文明村容整洁
记者早上8点来到村委会时,村里自办的老年学校新学期第一课已经开始了。静南村是一个60岁以上人口接近70%的老龄村。可以说,老年人的工作做好了,静南村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记者看到的这堂课,讲的是垃圾分类。崇明正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对于每家每户而言,落实好每一天的垃圾分类是生态岛建设的第一步。但是,垃圾分类,是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工作,这是个细致又繁琐的工作,而且跟老人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静南村在垃圾分类的执行方面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早上6点半,村民们自发地排着队来到垃圾投放点倒垃圾,所有的垃圾都严格按照干湿分类标准进行投放,7点半,垃圾车运走。直到晚上6点半,才是一天当中第二次允许投放垃圾的时间。如此繁琐和严格的垃圾分类工作,但是现场看起来井井有条,戴红袖章的志愿者监督员一边和邻居们说说笑笑,一边仔细地检查每一袋垃圾是否符合要求。这就是钮书记说的,感情的关系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一家亲”嘛,什么事儿都好要求。
钮书记回忆自己当时上门做工作时的情景:“崇明有个讲法叫访人家,相亲介绍对象,人对了接下来就是看家。如果我们小区风貌不好,环境一塌糊涂,那人家看得上吗?”村里的老年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也愿意按照要求来。
“这个垃圾分类太好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说得很真诚,“以前都没这种意识,村里的垃圾桶经常臭到招苍蝇。现在大家按时按点倒垃圾,干湿分离,村里一下子就干净了。”
“混搭村”变成了文明村,本地村民和外来居民成为了“明南一家亲”,摆脱静南村的旧风貌,钮书记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三年里,钮菊香每天清晨六点就出门,晚上太阳下山还到不了家。哪一户家里有留守儿童、哪一户人家有百岁老人,钮书记都了如指掌。提到这些,钮书记自己却十分谦虚:“村里的工作都不大,但需要村支书一点点想办法。我们加强管理加强宣传,只不过让过程缩短一点,结果更好一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抒灵 陈瑞 实习编辑:蔡悦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