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源远流长
然而岁月蹉跎
有形的纸张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
而变得残破不堪
有一种技艺却可以妙手回春
化腐朽为神奇
↓↓↓
在上海图书馆里
就有这样一个“神仙职业”
——古籍修复师
他们如同医生治病一般
让“千疮百孔”的古书重获新生
古籍修复师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今天就跟着小坊一起走近他们
水槽上,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您没有看错,这不是厨房,而是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室的一角。这些厨房用具其实是为修复工作服务的。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修复师张舒:
我现在在做的步骤是捣浆糊,要用这个锅煮一锅用来修复古籍的浆糊。蒸锅的话是像修复旧的书画或者碑帖之类的之前,用来蒸纸用的。
古籍修复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将残缺破败的古籍,通过他们的巧手,再度恢复生命力。破损严重的古书,有老鼠咬的,虫蛀的,各种发霉的。要修复这些图书,大多要用镊子、排笔、棕刷、剪子、针、线等最简单的工具和最传统的手艺,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修。
古籍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修复师一方面要尽量保留原有部分的老样子,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保证修补部分和旧书的颜色、材质统一。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是“古籍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从事古籍修复已30年有余。她认为,古籍修复师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的职业。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
一名古籍修复师他必须具备沉浸下来沉静下来的品质,就是不浮躁,然后坐得板凳十年冷。然后还具备一些专业知识,比如说印刷、出版、历史、版本、美学、生物、化学等等一些专业知识,以及掌握高超的技艺,才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保存下去。
去年开始,上海图书馆参加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九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修复项目”,探索新的古籍修复和保存模式,并于近期完成了上海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瀛环志略》修复项目。
《瀛环志略》被称为近代史开眼看世界第一书,此版本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是馆藏最早的一个本子。原书共六册,破损病害情况主要包括:虫蛀、磨损、污渍、撕裂、老化及变色现象。尤其书籍整体不平整,修复难度很高。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
碰到了一个困难,就是这本书由于受潮,有一点卷曲不平,波浪形。它的书口书背,天头地脚那边都有一种不同程度的波浪形成。我们在把她压平的处理过程中,如果说按照传统的方法,那就是整本进去压平,它这个问题还是或多或少存在。后来我们经过一个研究以后,也进行一个尝试,最后我们采取了一些手段。比如说我们把这些书页分批、少量地进行压平,时间上可能会久一些。然后在喷潮手段上也采取了一些,可能是以往常不一样的水分的处理,最后达到了一个理想的效果。
修复团队对古籍破损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精心编制修复方案,整个修复过程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流程规范化,数据科学化。修复环节引入了纸张测试、纸张脱酸、纤维鉴定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用纸做了不同维度的测试。最终成功修复。
《瀛環志略》被修复后,整体恢复平整,书口书背平直,补纸颜色协调,纸张强度与柔韧性也得以增加,用天然丝线装订,并配以书签。不仅有效保护了文献,更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日前第一册已运往北京展览。
目前,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线装书达到170万册,最早的古籍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可团队力量有限,每年只能修复约1000册,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
目前上图收藏有170万册古籍文献,其中有1/3等待我们去抢救修复。那么按照我们现有的一个修复速度,和一个每年的修复量来计算的话,将近需要500年才能把它全部修复完成。当然还不包括今后继续损坏的情况。那么所以这个修复师的缺口,还是相当大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古籍修复队伍中。
无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还是我在图书馆修古籍
正因为有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
才得以能被更多人看到、流传
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
他们的大家庭中
你对古籍修复感兴趣吗?
END
记者:吴会雄
摄像:陆海捷
编辑:沈骏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