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之时,以阳历10月8日前后为始。在民间,素有“寒露腿不露”“喝了寒露水,蚊子挺了腿”之说。
饮菊酒、吃菊饼、赏菊花是寒露时节的传统习俗。秋寒渐深,叶落花谢之时,菊花灿然绽放。科举落第的唐代士子黄巣,以菊喻志,写下《不第后赋菊》。
诗歌末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描绘的是全城开满金黄色菊花的壮丽景致,与中国节气“三候”里的第三候“菊有黄华”相呼应,日本“三候”里第二候“菊花开”也是同意,绚丽多彩的菊花跨越时空在两国古人的眼中相映成趣。
中日两国相同的物候还有大雁,两国的初候同为“鸿雁来宾”,气温下降,大雁成群结队南迁。
“三候”中,最有趣的要数中国的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若按字面翻译是“麻雀飞入大海变成了蛤蜊”,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它表现了怕寒的鸟雀难觅踪影,秋潮却把无数蛤蜊冲上海滩的情景。因两者条纹色泽相近,古人便认为“雀入大水为蛤”。
日本的第三候则变为“蟋蟀闹门”,指的是蟋蟀为了避寒聚到门前叫个不停。
两国的三候均未提及时令作物,但有一种红茎、绿叶、白花、黑籽的谷物,却是寒露时节人们常吃的主食。
相传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两块田地,分别归一胖一瘦两个爷爷所有。瘦爷爷心地善良,总会和村民分享种出的谷物;胖爷爷则自私自利,始终独吞所有谷物。
玉皇大帝知道后,为了惩罚胖爷爷,下令寒露当日大降冰雹,使其田地颗粒无收。孰料雨神忙中出错,用冰雹将瘦爷爷的田地也打得面目全非。为了将功补过,玉皇大帝向瘦爷爷田里偷偷撒了把神奇的种子。种子快速生长,磨成粉后即可作为主食。
因碰“巧”长在田里,且外形酷似“麦”苗,村民为其取名“巧麦” ,口口相传后就成了“荞麦”。
荞麦是寒露的当季食物。这时正值冷热交替,身体需要补充营养抵御寒冷,最应景的寒露节气菜要数用荞麦和栗子做的栗子饭。
食材:大米一碗,荞麦半碗,栗子十个,芝麻适量
先来处理栗子。背面开口后,放进水里煮熟。栗子表皮变软后,剥起来会比较容易。再将栗子肉一切为四,放到大米和荞麦上。
接下来是重点:倒入料酒和酱油各一勺,再加少许盐,用来吊出栗子的鲜味。加水搅拌后,煮30分钟即可。吃之前撒上芝麻,香糯的栗子饭就做好了。
除了荞麦和栗子外,中国素有“寒露吃芝麻”的习惯。芝麻分黑白两种,黑芝麻中的维生素E和钙质含量更高,故《神农本草经》将芝麻列为上品。
寒露时节,昼短夜长,日夜温差变大,建议顺应天时,早睡早起。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