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都描绘过他们对于“中国梦”的想象和理解。但是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和崛起,这些梦想才一点点变成现实。在本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吴新文教授就此展开演讲。
当今世界,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快速增强,即使那些敌视中国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崛起。晚清以后,中国崛起,曾经是中华民族很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今天,回顾这些先辈的“中国梦”,同时对照中国崛起的现实,看看哪些梦想已经实现了,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信心,走好未来的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流亡日本,后来又游历欧美。在亲自体验了世界发展趋势并见证了美、欧、日发达的物质文明之后,他于1905年写了《物质救国论》一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物质之学”,即自然科学及相关工艺,发展中国的实业。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国家也能够鼓励发明创造,不仅使中国在制造业上比肩欧美,而且在国家发展势头上领先全球。
维新运动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政治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预言了维新成功后的中国将先后经历六个时代,其中最后一个是“雄飞”时代,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崛起时代,并描画了“雄飞”后的中国万国来朝、百业俱兴的景象。他还设想了在上海举办“大博览会”,各国客商云集、工艺物品琳琅满目、论坛讲演盛况空前的场面。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怀着振兴中华的梦想。他为建设新中国而描画的蓝图,集中体现在1917年至1919年撰写的《建国方略》一书之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相信“实业救国”,特别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不遗余力地推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他的《建国方略》包括三篇,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中提出了“实业计划之大方针”、“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包括“建设新中国”的六大计划,详细规划了未来中国交通之开发、商港渔港之开辟、枢纽城市之建设、水力之发展、钢铁、水泥厂之建造、矿业、农业之发展。
晚清和民国初期,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资金、技术、人才都非常欠缺。孙中山认识到,要发展中国的实业,改善民生,必须借助外力,对外开放。对于这种通过对外开放实现民生主义的进路,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的卷尾提出:“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
孙中山逝世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进展缓慢,中国仍然处于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境地。但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也有很多中国人在做自己的“中国梦”。1932年底,上海《东方杂志》发起征文,讨论“梦想的中国”、“梦想的个人生活”。时任《东方杂志》妇女与家庭栏目编辑、后来曾任宋庆龄的助手、解放后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金仲华,做了这样一个“中国梦”:“我想到一个时候,中国已不在侵略它和毁坏它的掌下。那时候的中国,显然已经通过了历史中的变乱期,而踏上新生的道路。”“那时候每个人可以不必愁虑生活的问题。饥馑和死亡不再追随着大部分的中国人。”“把一个人体作比,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像人体营养料能从血管传布给每一个细胞,中国各部的地利物产也将赖所有的交通媒介,而供给于每一个人民。”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所描画的新中国蓝图、金仲华九十多年前的“中国梦”,绝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而且中国崛起的现实,在很多方面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梦想。中国现在的工程师数量和每年理工科毕业生的数量雄冠全球,非康有为当年所能想象。目前中国建成的交通网络,已经不是孙中山设想的一般铁路和碎石路,而是世界上最先进、最长里程的高铁网、高速公路网。中国不仅有密集的铁路网、公路网、河道网,而且有世界上最密集、最先进的航空网、数字网、北斗卫星网。世界上设备最先进、吞吐量最大的十大港口,中国占了七个。世界十大都市圈,中国就有大湾区、长三角、渤海湾、成渝,占了四个。
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数字经济、环保治沙、基础设施、电动汽车、绿色能源、航空航天、军事设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全世界为之惊叹。中国的黑灯工厂、无人码头、自动驾驶、量子通讯、智慧农业、先进战机等,正在引领世界潮流。
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崛起,把梦想变为现实,总结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定于一。国家核心政治力量的长期稳定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以贯之,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延续至今的一大奥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国情复杂的大国,如果只有“多”,没有“一”,国家和社会就会陷入杂乱无章、四分五裂,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国家、市场、社会所构成的同心圆治理模式,与美西方分权制衡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政治上、道路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定于一,使中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中保持大局的稳定和社会的总体和谐,这是中国崛起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厚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和利润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服务,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各种公共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推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中国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重规划。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大局和长远,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做到全国一盘棋,重视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的制订和落实,除了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之外,党和政府还不时制订某些专门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使得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行稳致远。
第四、共命运。在发展问题上,中国一直强调,世界各国人民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近年来,中国一直坚持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和世界紧紧连在一起,实现了共赢,重塑了世界发展格局。
梦想引领现实,现实又会孕育新的梦想。目前中国崛起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转轨升级的新时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面临的阵痛、困难、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坚定信心,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在已有成就和优势的基础上,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成就中国崛起新的梦想。
编辑: | 刘清扬 |
责编: | 傅群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