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驾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从3月的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行驶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到近期各类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睡觉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反映出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发布了一条公告,规范智能驾驶领域,明确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公告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根据广告法,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至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刑法,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全面转向智能化赛道。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渗透率是55.7%,预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可能会接近65%。
然而,车企为了抢占市场高地,纷纷推出“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营销概念,甚至创造出“L2.9+级智驾能力”等非标准化术语,试图营造L3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提前落地的市场认知。这种宣传方式引发了行业内的争议。有业内人士指出,“接管”一词属于L3级自动驾驶的定义范畴,而L2级仍属于辅助驾驶。将“接管”这一术语与L2级技术挂钩,容易误导消费者对技术实际能力的认知,甚至可能让消费者对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产生过度信任,从而忽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编辑: | 徐慷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