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三楼小剧场里,“极地光影”艺术影像的“干预”单元成为整个影展别出心裁的设计。“干预”是“极地光影”电影展映项目中的艺术影像放映单元,放映影片包括瑞典艺术家组合马茨·比格特和拉斯·伯格斯特朗的艺术纪录片《天气大战》和中国艺术家花俊的行为艺术记录。展映后特设中瑞艺术家对谈与观众Q&A环节,两部实验作品对待现实的不同态度成为讨论焦点。
展映现场,中瑞艺术家对谈
展映现场,中瑞艺术家对谈
“极地光影”策展人王凯梅还邀请了中国纪录片导演和影像艺术家赵亮参与了“干预”单元的互动。赵亮的作品曾入选德国卡塞尔纪录和录像艺术节奖,夏威夷国际电影
节、柏林电影节等重要国际电影节,是首位以纪录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亚洲电影导演。赵亮的纪录片作品关注现实题材,触痛当下环境问题等现实痛点,
与展映艺术家的实验作品风格迥异,呈现出不同风格作品的观点激荡。
赵亮导演
观众互动交流
《天气大战》是瑞典 艺术家组合马茨·比格特和拉斯·伯格斯特朗创作的艺术形式的纪录片。影片通过两位艺术家制作的一只试图改变龙卷风的装备,并将其带到美国龙卷风频繁的地 区,将设备投入使用的一连串行为,将大地艺术,行为艺术,雕塑以及纪录片结合一体,探索人与自然关系中联系最紧密的天气问题。在龙卷风设备投入使用的过程 中,艺术家以大量带有个人观点和普遍认识的方式研究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努力,在关系人类命运的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带入有关自然与人,科技与艺术,气象学与 社会,道德伦理和强国政治相结合的种种考量。
视频:《天气大战》片花
《天气大战》剧照
瑞典艺术家马茨·比格特和拉斯·伯格斯特朗着迷于研究人类控制和改变天气的努力,在他们堂吉诃德式的天气大战中,幻想用科学装置拯救地球命运的希望。比格特和伯格
斯特朗是就读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时期的同学,他们以艺术组合的形式共同创作艺术作品,涉足影像、雕塑、装置、纪录片和艺术电影等,将自然与人类的共存与征服
的辩证关系放置在当代社会的困境中,对人类的控制欲对自然的干预行为,包括控制自身生命的欲望做了广泛的研究和实验。而这部作品也被看作是艺术“干预”现实的有趣尝试。
瑞典艺术家马茨·比格特和拉斯·伯格斯特朗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中国艺术家花俊的行为艺术作品。花俊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典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系副主任。2010年花俊来到天子岭,杭州最大的生活垃 圾填埋场,在其中的一座垃圾山上覆盖了一层环保生态纸,他用特制的巨刷在纸上书写了《心经》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八个字,每个字高达20米。整个过程 没有旁白,没有字幕介绍,完全是行为艺术的展示。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剧照
观影手册里,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是:花俊在垃圾这种生活中达废弃之物上制造出美与惊诧的艺术作品,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反映出他曾经度过八年的瑞典生活带给他的人生思考,北欧人面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卑微态度让他有一种面对自己文化的新的视角。
尽管花俊的作品只有五分钟,不过在观影过程中,行为艺术的过程展示依然让在场的观众感到接受困难。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坐在台下的花俊在观众席里,听到后排观
众的窃窃私语,表达对作品的费解,质疑作品与现实的关联,而另一名坐在他身边的观众则在观影过程中忍不住地打哈欠。花俊有些自嘲地在台上讲述这些尴尬的小
细节,成为互动现场颇具喜感的环节。对于观众的困惑,花俊认为,艺术需要“距离”和“留白”。观众的态度与反应也是行为艺术本身的一部分。
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
人类可以控制那些不可控制的事物吗?我们可以肆意改变自然法规吗?谁拥有改变自然的权利?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手段到达何种地步的时候,美好的愿望将会转变成严重的后果?在生命不生不灭的循环往复中,人类的位置又在哪里?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看待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探寻,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是“干预”单元里,
中瑞艺术家作品中的共同主题。
《天气大战》剧照
观众与艺术家观看展映
“在地球顶端的北极地区,无尽的海与冰包围着森林与原野,填补荒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而在中国,人与自然的距离被飞速发展的城市越来越满地填塞。”正如“极地光影”的策展人所言,“我 们带着使命和记忆跋涉而来,以客座自然的身份重新寻回人性与自然失落的关系,这正是艺术通感的另一种情境。”从这几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干预”还是“留 白”,都是艺术对现实的关照与责任。
(编辑:傅群)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