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曾作诗《清凉山漫兴四首》其三曰“凿山成石宇,鑱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就是描写清凉山石窟的壮美。而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虽然石窟尤在,但洞窟内的很多的石刻像却“面目全非”,已看不见曾经的模样。因为精美的清凉山石窟群处在砂石岩开凿地带,随着上千年的变迁,这些分布于河流旁、砂石山崖石窟的风化病害、水害、失稳坍塌风险也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文物安全,目前仅开放五个石窟。
2013年,国家文物局曾经批复过对清凉山万佛洞石窟抢救保护修复工程立项请示,并对清凉山万佛洞的石窟抢险加固。但面对着近些年来山体渗水,目前,开放的洞窟内也已经出现了窟顶大范围的开裂,雕像盐碱,酥化日趋严重。
“我们现在做保护都是最紧急的做,是逐步做这个修复,但整个的系统修复,还是没有完成。下一步可能这方面,就是围绕它现在存在的这种,尤其是稳定性问题,和水的问题,这是一个重点。”长期从事清凉山石窟调查保护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孙满利说。
陕西省在文物保护资金上不断投入,地方财政也予以充分支持,并建设了陕西文物环境监控预警平台,清凉山石窟也纳入到重点文保监控预警中来,洞窟安装了文物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对石窟周围温湿度、风速、水温情况进行检查,分析病害成因。通过远程就可以连接到陕西省文保中心,实时监看,方便远程文物会诊。虽然可以实施对文物的预警监看,但想要保护清凉山这样体量巨大的石窟文物,仅靠环境监控平台以及省市两级政府有限的文保资金还远远不够,还缺乏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
“作为我们基层这块,就是因为有一定的限制,一个是它这个项目和资质,相对比较低,然后项目影响力可能相对比较小一些,所以每过一到两年,好多干部就会调离或者考试到其他机构去了,所以导致有这个留不住人的问题。”陕西省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院长张华说。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陕西延安文物点有8545处,其中石窟群及摩崖造像、题刻335处,占陕西省的三分之一,这里也是全国石窟寺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虽然文化价值高,但受限于点多面广,需要整体保护文物多,费用大,地方财政有限,缺乏专项大笔的文保经费拨付,很难进行有效的文物保护。
像清凉山石窟,就面临着文物基层专业文保人才流失严重,而留下来的文保人员专业又不强的现实情况。去年九月,由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北大学等12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陕西省成立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旨在依托省级专业文保机构和高校,推进陕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考古研究工作,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组织开展石窟寺、石刻保护工作等。为了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石窟寺文保工作开展,延安市文物研究院与陕西省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取得联系,争取合作,希望能借力指导基层文保人才培养和石窟寺的保护。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峥 实习编辑:高旖阳)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