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成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文化重镇。
1915年9月,《新青年》诞生在上海的弄堂里,初名《青年杂志》。从此,《新青年》因引领中国新文化运动而彪炳史册。1916年,《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受蔡元培邀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同北上。
回到上海后,陈独秀就居住在渔阳里2号,这里也是《新青年》编辑部。在这座石库门里,留下了他建党初期的一段时光。
1920年,陈独秀在这里与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一劳动节”集会,创立了中共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组织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为书记。
渔阳里还有一个出口在淮海路上。从这个弄堂口进来转个弯,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地方。时间是1920年8月。后来这里挂上了“外国语学社”的牌子,实际上是党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曾在此学习。学校很有特色,除学习理论外,还开设了英、俄、法、日四门外语课程。
《新青年》编辑部与“外国语学社”相隔不远。陈独秀不出弄堂就可去学校讲课。渔阳里的弄堂曾被叫作“共产主义小道”。这里不仅留下了在此学习的刘少奇、任弼时等人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共产党早期活动家的身影,他们是老师,如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翻译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的李汉俊,还有俞秀松,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沈雁冰,就是后来写了《子夜》的茅盾;杨明斋,他是这个“外国语学社”的社长、《共产党》月刊的创办者。
1919年3月至1920年5月,毛泽东四次到黄浦江边送别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子。毛泽东一生57次到上海,第一次就是来送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他是组织者之一。
1920年5、6月间,毛泽东在渔阳里拜访了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
1921年7月,毛泽东再一次来到上海。他与何叔衡同行,是作为中共湖南代表来到上海的。7月23日,在这座被叫作石库门的上海典型民居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2年7月,也是在石库门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王尽美等12位同志,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伴随着先行者的足迹,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的石库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3年中共中央转移至江西瑞金, 12年多的时间,中央领导机关除了几次较短时间迁离之外,都常设上海。
后来,一篇由毛泽东改定的文章这样写道:“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民主阶层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1949年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表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上海很长时间它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和上海是密切相关的。”
(来源:《大上海》 视频编辑:曾瑶婷)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