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先进检测技术诊断的实施和应用,AI机器人必将给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那么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看病,将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呢?针对罕见和复杂的病例请机器人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医生能接招吗?它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测试,主考官是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考生则是萌萌的机器人,它叫“小葛”。“小葛”是由科大讯飞研发的AI机器人,去年顺利通过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成绩456分,处于所有考生中前5%到10%的水平。
人工智能的大脑,使得“小葛”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早就学习了医学本科院校的标准通用教材,此外还有大量的临床指南,以及几百万份的真实病例,这些都让他对于疾病的诊断能力不断提升,甚至他还能够读懂心电图和一些化验结果。
葛院士表示,希望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能朝着全科医生的方向去发展,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帮助到更多的病人,比如,可以对病人首先进行筛选,是不是患有疾病,在筛选疾病以后,也能够帮助后续医生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业内人士说,从医学培训的角度,要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生很难实现,但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讲,由于人工智能的后台,会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学习,因此他能够不断升级自己的诊断能力,涉猎更多新的病种,覆盖更多的人群,未来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的话,有望弥补基层医疗人才的缺口。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一些医院,在实际试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瑞金医院的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这台代谢一体机,能实时分析检查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给糖尿病用药提供辅助决策,相当于20年的临床医生水平。
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代谢中心主任张翼飞医生给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举了个例子,像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筛查的过程,需要医生对眼底检查部分,对内脏脂肪和动脉弹性的进行检测,还要检测还包含神经传导等等。
以往这样的检查、数据整合、再进行分析,大概需要一位医生一整天的时间。而如今,仅仅45分钟,分析报告就出现在了医生的电脑上。
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说,这样一来,医生可以不用在分析资料方面花很长的时间,而节省出更多时间花在和病人交谈,和病人面对面采集数据方面,病人在医院的等待时间有望变短,但是和医生交谈的时间却能更长一点,这应该也能够让病人们从中受惠。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病生物样本库管理人员潘瑶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 他们的生物样本库包含全国各地45万人群的大概500万份样本,管理人员也会根据这些人群的生物样本做数据分析,然后给AI提供深度的学习。医院不断更新的真实病例和庞大的生物样本库作为经验来源,也让人工智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
目前,瑞金医院试点三个月来,医生对病人的看护管理时间确实增多,对糖尿病的有效控制率也增加了一倍。医院计划,人工智能医生在通过半年试点并不断完善后,能够向基层医院推广,辅助基层全科医生,惠及更多的慢性糖尿病患者。
当然,在业内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普遍看好的情况下,也有市民觉得,人工智能到底还是个机器,直接看病,靠谱吗?
不少人觉得,这毕竟还是个新鲜事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验证,光靠机器来判定,总有些怕怕的。
对此,业内专家也回应表示,虽然人工智能很聪明,但目前其给出的分析报告主要还是作为医生的参考,因为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和病人的沟通,来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有些病人对药费有负担、或者曾经使用过某些药,疗效不佳或是有副作用等等。人工智能,更像是医生的听诊器,而不是取代医生。毕竟,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和病人之间除了做诊断,还会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和安抚过程。
目前人工智能医生已经在多个疾病领域都有涉及试点,涉猎面有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的辅助治疗,以及辅助医生阅读大量的胶囊胃镜照片和核磁共振影像图等。让我们期待,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能够在更多领域的诊断中,帮上医生们的忙,也能惠及更多市民吧。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柳依 摄像:蒋文越 实习编辑:杜丰洋)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