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沙侗寨“侗家驿站”农家乐的老板夏用发与妻子杨元菊接受媒体采访。
在巍巍梵净山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寨叫寨沙侗寨。进入侗寨,错落有致的76户侗家吊脚楼映入眼帘。穿着节日盛装的侗族妇女杨元菊与丈夫夏用发正风风火火地经营着“侗家驿站”农家乐。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环境脏、乱、差”的贫困村,大部分村民均外出打工或者到梵净山去抬滑杆卖苦力吃饭,女的就在家务农,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千元。”说起过去的贫困日子,杨元菊满是心酸。
杨元菊告诉记者,以前主要就到广州、福建、北京等地打工,直到2010年开发寨沙才回家,2012通过政府扶贫贷款拿到15万元,把家里的老房子改成农家乐。不仅一年就还清了贷款,而且每年的年收入都在不断增长,今天年收入突破30万元。杨元菊家的“农家乐”小楼古色古香,共有5个标间、2个单间,配有电视、空调等。杨元菊表示搞“农家乐”比打工强多了,既可以照顾家庭,收入也比打工多得多。腰包鼓起来后,杨元菊还投资了客车公司,并希望在城里给儿子买套房子。
寨沙曾经是一个贫困村寨,近年来,该村寨依托梵净名山和佛教文化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在寨沙原址上规划建设占地93亩的百户侗寨新村,村民们住上了别致幽雅的新房,搞起“农家乐”,吸引各地游客争相来这里体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
2011年,江口县抓住机遇,对乡村旅游加大金融支持,并迅速出台相关措施,组织县扶贫办抓示范、抓规划,寨沙侗寨的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2012年,铜仁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同时实施精准扶贫到人,扶贫部门筹措资金1200万元,对全寨75户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和撤旧立新。通过国开行提供小额贷款,使寨沙侗寨41户贫困农户获得资金保障,给想致富、快致富的贫困农户极大发展支持。
寨内设有2500平方米大型文化广场、民族风情表演场、侗家钟鼓楼、民族博物馆、侗家食坊和1500米长、3米宽的流水景观、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寨均可发展“农家乐”,每日可接待800余名游客吃、住。通过发展侗族文化旅游产业,侗寨群众可实现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听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江口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寨沙模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为贵州乃至全国旅游扶贫提供了经验支撑。寨沙,依山傍水,人杰地灵。门前碧水如画,屋后青山似黛。远望似人间仙境,近游如世外桃源。记者要离开时看见侗族村民操着侗家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网络媒体记者们走进美丽富饶的寨沙侗寨。
寨沙侗寨里的侗家吊脚楼。
寨沙侗寨著名的钟鼓楼。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