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过年期间,一碗象征团团圆圆的汤圆那是必不可缺,乔家栅也是老一辈人获取“年味儿”不可绕过的地方,他们正是以汤团制作出的名,后来又发展出了各种花样繁多的糕点。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中华老字号乔家栅的糕点制作技艺。
每逢过年,乔家栅门店就特别忙。“老上海”经过要买点年货,礼盒类的大生意也明显增加。
乔家栅是个始于1909年的中华老字号,最早就是开在老城厢乔家栅路沿街的一家汤团店。上海人过春节、元宵节,汤团是餐桌上的常客,寓意团团圆圆,家家都有自己的做法,那么乔家栅的做法,又有何特别之处?
第一个秘诀就藏在和的面里。糯米粉如果用冷水和面,包的时候容易裂开,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口“熟芡”。
什么叫熟芡呢?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宸宇介绍:“就是糯米粉和好,把它烧开,像下汤团那样把它煮熟也可以,放在蒸笼里蒸熟也可以,这就叫熟芡,熟芡做好以后,最好是冷掉以后,再打成糯米团,这样就不大容易粘。”
而要把豆沙馅料包得饱满又不漏,得先捏出一个合适的“碗”。“三个手指,大拇指放在中间就这样转,就这样捏成碗状,要捏得深一点,因为你把馅心放进去,要从上面看不到馅心,接下来收口。”张宸宇边说边演示。
大师傅们手到擒来,但到了记者手中,糯米团子就有点不太听话。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蓓称:“十个手指都要帮忙,收收,再捏掉一点,然后搓搓圆。”
从最初的汤团开始,面团、面粉在大师傅们的手里,乖巧地变出无数种花样,乔家栅的糕点制作技艺,渐渐发展为“团、圆、糕、粽”四大类点心,寓意“团”“圆”“高”“中”,食客们在饱口福的同时,还能讨个好口彩。
2013年,乔家栅传统蒸煮类糕点制作技艺入选徐汇区非遗名录。2015年,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有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打杂开始做起的大师傅们,成了身背使命的非遗传承人。
如今,大师傅们常常带着手艺进社区,带着大小朋友们一起体验糕点制作,把乔家栅穿透时光的“邻里味”传给年轻一代。一堂课座无虚席,大人小孩一起学。两名师傅,还会手把手地指导。
捏好形状,再给面团美个妆,搓片叶子,刷上油,一枚寿桃就“水灵灵地”地诞生了。虽然大伙儿最终做出来的寿桃,歪七扭八、形状各异,但蒸熟端上,每个人都吃得兴高采烈。
一堂课让大家对中式点心的制作产生了兴趣,在张师傅他们看来,唯有这样,好味道才能传得更久远。“不是说要让他们学会,而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老手艺,最传统的做法是怎样做的,这是最有意义的。”张宸宇如是说。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王卫 |
摄像: | 唐晓蒙 李连达 |
责编: | 顾怡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