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长征》描绘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图景,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级行军路程,巨大的战争牺牲、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和难以磨灭的坚韧精神组成了无法被时间遗忘的现实场面。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远征, 是我们信仰的基石,更是我们民族的基因,这种壮举的精神力量是世界性的。几十年来,围绕长征题材的文艺创作,绵延不绝,既有文学、美术、音乐,也有舞台剧、影视作品等,其中不乏经典佳作。基于这片见证历史的“大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涌现了一批讴歌长征的精品力作。正如导演陈薪伊所说:我们要做有国际品牌的长征, 用全球性的眼光来思考长征。
【视频】《长征路上民歌行》片段
民乐走进草坪音乐奏响长征路
一向以文化潮流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草坪音乐,之前以西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为主,而这一次却迎来了中国民乐。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核心板块“艺术天空”开幕首日, 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迎来观众近2000人次。 上海民族乐团打造的音乐会《长征路上民歌行》在此献演 。
音乐会《长征路上民歌行》以红军长征的辗转轨迹为线索,将有关的11个主要省市里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歌、红歌以及诗歌选为重要素材加以改编和创作,呈上民族管弦乐《井冈山上太阳红》《红军不怕远征难》、古筝独奏《浏阳河》、竹笛独奏《苗岭飞歌》、二胡独奏《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曲目。在悠扬动人的曲调声中,音乐会渐入高潮。 整台音乐会的创作形式,更多的是立足于用中国音乐语言诠释民族情感,用民族之声再现当年长征路。
【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
北昆传家戏《飞夺泸定桥》重装上阵
“飞夺泸定桥”作为长征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那常人难以想象的48小时,320里地舍命舍身的急行军。将“飞夺泸定桥”搬上昆曲舞台,在北昆的历史上并非首次。这戏可说是北昆的保留传统剧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北昆的前辈艺术家们就曾经创排过昆曲武戏《飞夺泸定桥》,此后又先后与80年代和新世纪初两度复排。作为这部北昆“传家戏”的第四度亮相,除了剧名外,本次推出的大型原创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与前作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月6日开始进行剧本创作,到5月15日的内部观摩演出,《飞夺泸定桥》的创作时间只有短短的131天。在这次“百日创演”的神奇速度背后,是主创人员对于那场发生在80年前的伟大行军的敬畏之情。
飞夺泸定桥剧照
本次北方昆曲携手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强强联合”,将后者有着优良传统的交响乐与合唱融入到昆曲演出中,以打造全新的视听盛宴。婉转的昆曲唱腔、精彩的武戏身段,与壮阔的交响乐、混声合唱的相互配合,将革命英雄史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比之传统武戏,如今重装上阵的《飞夺泸定桥》无疑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场上变幻万千的场景,用4块能升降并倾斜的台板,以及脱离常轨挪移方位的腿幕及延幕,灵动的设计,为要表现长征队伍的无谓艰险的前行与争分夺秒的疾进,“动”是整出戏最重要的舞美精神。配合上气象万千的灯光,展现无比辽阔的空间。
《长征-不朽的丰碑》剧照
《大地之歌》与长征的完美接合点
“《阿依达》就是做庆典的,是庆祝埃及运河通行,人家做成了一个大经典。我们要学习这样的经典思维。” 话剧交响剧诗《长征-不朽的丰碑》的导演陈薪伊说: “我们要做有国际品牌的长征,全世界的人都在庆典,因为长征改变了当时国外对毛泽东和共产党的看法,所以要用全球性的眼光,就是用人类的思维来思考长征,在今天我们要用不同的角度来歌颂我们的长征。”
创作团队选择了马勒的交响乐《大地之歌》,这不仅是为了纪念马勒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切合了《大地之歌》与长征的完美接合点。陈薪伊说:“马勒早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用歌词将中国唐诗传播到全世界⋯选择马勒的交响乐决定了这个戏剧的演出品质,所有人都要达到马勒的水平。”
无论是当年历史人物的塑造重现,还是转台设计中的太极元素,《长征-不朽的丰碑》的创作团队注入表演的思考是深邃的:人怎么能走两万五千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信念?陈薪伊将长征升华到了一个人类命题的高度:《长征-不朽的丰碑》不再只是重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它有了非凡的意义和直达人们心底的思考价值。
(编辑:孙燕)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