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影人和影迷的期待中,6月14日-23日,中国唯一的A类电影节——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期而至,与影迷共度这个跨越十天的电影盛会。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参展,其中世界首映70部,在上海与国际电影节共襄光影盛会。换一种“打开方式”,城市与电影互相滋养。讲好新时代“电影之城”故事,上海如何以影为媒、连接世界?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 “看懂上海”,邀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与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总制片人崔轶,一起讨论。
首映首秀再创新高本届电影节片单亮眼
今年电影节期间,主办方推出一系列品牌活动,包括亚洲新人单元评选、金爵论坛、电影市场、电影项目创投、“一带一路”电影周、上海科幻电影周、“未来影院”单元展示体验项目等,持续推进中外电影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
观察电影节,首先还得看片单。本届电影节片单足够亮眼,其中首映首秀再创新高。461部展映影片中,世界首映70部、亚洲首映81部、中国首映73部,预计吸引超过45万人次观影。
作为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完成了世界首映,6月18日起登陆全国艺联各大影院与公众见面。本片取材自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这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孵化而成的一张红色名片。该片在电影节亮相,也是致敬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革命底色。
谈及创作感受,该片导演、总制片人崔轶表示,把舞剧元素与电影影像元素相融合,关键在于既要尊重舞台,也要用电影的手段来说故事,这就需要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拆解、重构了舞台版本的“电波”,用丰富的电影视听手法,将历史资料、实景拍摄、舞台拍摄融合在一起,让几重空间、几条线相互交叠,再度焕新故事表达。
“今年恰逢上海解放7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讲好上海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崔轶说道。
除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本届入围亚洲新人奖的11部作品全部在上影节上进行了世界首映。其中,中国电影《这周五的游乐场》斩获最佳影片奖,印度电影《以火之名》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奖收入囊中。
此外,主竞赛单元入围的14部影片中,也有12部世界首映、2部国际首映。中国影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刺猬》、《阳光俱乐部》等,将与来自11个国家的10部影片一起展开角逐。
除了首映数量多,国际范儿足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今年电影节征集到来自五大洲105个国家和地区超3700部报名参赛参展作品,通过“电影之桥”,深化文明互鉴。
6月18日晚,本届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闭幕。期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电影机构展开深入交流。
此外,借着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契机,今年有38部最新法国电影和30多部经典法国影片,在电影节展映单元与中国影迷见面。而今年回归的“戛纳零时差”单元,共有15部戛纳电影节新鲜出炉的影片展映,数量为历届之最。
除了中外电影交流互鉴,各地影人也在此相聚一堂。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位海内外嘉宾相聚本届电影节,其中,金爵奖主竞赛、亚洲新人、纪录片、动画片、短片5个单元的22位评委会成员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
“首映首秀再创新高、世界电影人相聚黄浦江畔,表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注意到,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也大大提高了电影人来华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效率和积极性。而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策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也吸引着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利民惠民共享美好 城市与电影互相滋养
本届电影节的主题为“电影之城”,天南海北的影迷,因热爱电影而相聚上海之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街头巷尾拉满的光影气氛,还能体验到各种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尽显“电影之城”温度。
在优化排片策略方面,本届电影节首次将系列电影和具有相同元素的影片进行集中放映,方便对某个主题或某位大师情有独钟的影迷“安营扎寨”,免去奔波转场的辛苦。
而为了给影迷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今年所有展映影院都升级了字幕机;被影迷昵称为“观影宝典”的《市民观影手册》也暖心回归。为了回馈影迷,大光明电影院等6家位于市中心的影院,还联手推出50元票价的优惠场次。
于细节处不断打磨、提高服务,不少影迷还发现,今年影院取票机速度更快了,行李寄存方便又贴心,有的还为匆忙赶场顾不上吃饭的影迷准备了轻食。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电影之城”,本届电影节还有更多“打开方式”。比如,以City Walk形式,来一场电影与城市的文化约会。
本届电影节推出了3条城市漫步路线,以摩登克勒、时髦白相、剧院魅影不同风格的路线,串联起上海这座城市的电影文化与历史脉络,影迷在观影之余还可以欣赏城市之美。
此外,一些本地生活平台还上线“电影院跑图”,指路影迷打卡。不少影迷收集电影节定制邮票,在特色影院打卡盖章、领取纪念票根,作为对观影仪式感的追求。
“从李白故居到胜利电影院,然后到中共四大纪念馆,这一条红色主题的City Walk之路,也特别值得推荐。”崔轶表示,电影节让大家走出影院,去寻找电影与城市的链接,这一系列的文旅联动都表明上海这座城市和电影的不解之缘。
正如今年电影节海报上,在兰心、国泰、大光明、上海影城四座不同时期建造的影院地标背景下,游走的是都市人群剪影,这成为城市与电影交融的生动写照。
“上海是少数几个可以用城市命名电影的地方,也是城市跟电影相互定义的一种印证。”刘海波补充说,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历来是中国电影市场重镇。在大光明、兰心、国泰集体生辉的20世纪30年代,国内共有233家影院、14万个座位,而当时上海一地就拥有53家影院、3.7万个座位。
刘海波表示,电影滋养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众多老牌剧场、影院构成了中国电影、上海电影跨越世纪的人文景观资源。而这批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影历史符号,在风云际会中记录下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如何在这座城市汇流。
打造电影产业集群 擦亮“上海电影”金字招牌
从中国电影发祥地到“电影之城”,上海还有一大重点任务,通过科技影都等主阵地建设,提升影视产业核心竞争力。
位于松江车墩的上影昊浦影视基地是多部爆款剧集的拍摄地之一,本届电影节开幕之际,在这个高科技影视基地里,又成立了上海科技影都AI创制生态中心,计划借助本地算力和云网结合,引入虚拟拍摄、AIGC内容生成等前沿技术,搭建影视制作一站式服务平台。
目前,上海松江已拥有20个影视专业拍摄基地及专业影棚、45个特色影视取景点,吸引了8000多家影视行业各环节企业落户,形成了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
不仅是松江,目前上海多个区都看好影视产业发展潜力。像普陀区,2021年就出台扶持意见,从鼓励内容创作生产,到影视作品公映,再到版权销售等,分别给予50到300万元奖励。如今已吸引150余家影视类企业落户,并诞生了不少产业黑马。比如参与制作《苍兰诀》的恒星引力,布局“漫改、幻想、都市、古韵”四大厂牌,近年来爆款剧作频出。
本届电影节期间,上海还发布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实施24项措施,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推动上海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擦亮“上海电影”金字招牌。
在聚焦产业提质升级方面,上海将在持续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电影+”新兴业态、加大电影科技研发力度、凸显红色电影力量,打造动画电影和纪录电影两大高地。
在聚焦便民惠民方面,上海将强化打造“周周有影展”等观影品牌,持续优化惠民放映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将继续完善电影之城人才机制,吸引更多名家来沪,汇聚广大青年影人力量。
在刘海波看来,从打造产业集群、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系列措施将推动上海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也将为上海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带来更大助力。如今,上海电影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蓄势待发,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迈进。
编辑: | 方菲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