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到,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
你知道吗?总书记提到的“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三千个“国家的孩子”与“草原母亲”的一段传奇。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连续三年发生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史称三年困难时期。灾害、饥荒、疾病……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陷入了困难,福利机构也无力抚养弃婴。在当时那种全国性的困难情况下,内蒙古的牛奶和肉食相对要多一点。政府决定,把江浙沪一带、政府收养的吃不上粮食的孩子们,送到内蒙古草原,给牧民抚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安置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被送到大草原的孩子则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2019年9月26日,由刘小锋担任制片并出演的《国家孩子》,向世人揭开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也创下了收视的高潮。在《国家孩子》的片头,一段悠长的讲述把人们带入历史沧桑之中。1960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江南地区大批弃婴被送到上海保育院,整个上海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当时,周恩来总理和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达成共识,三千多名孩子从上海出发,被送到内蒙古交给牧民抚养。《国家孩子》这部剧就从朝鲁、通嘎拉嘎、毕若水和阿腾花四个在同一趟火车上的上海孤儿写起,讲述了他们半生的命运。
“在内蒙古,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段故事,但我去问他们时,他们却说没什么可说的。在他们眼里,这很正常,国家有困难,内蒙古有羊、有牛、有奶、有草原,几千个孩子不算什么。”刘小锋记得,最初看到的剧本还叫《苍穹下》,他坚持把它改为《国家孩子》。
剧名带上“国家”两个字,在送审时得到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支持。“名字的背后体现了国家的人文关怀,而且,当地人就管他们叫‘国家孩子’。”为了不给抚养家庭增加负担,内蒙古自治区做了周密安排,调集了丰富的物资。内蒙人是吃面的,这帮吃米的南方孩子不习惯,便专门配给了米和糖果。当时有规定,不能动国家孩子的米和糖。
《国家孩子》里,保育院厨师哈图捡了几张红色的糖纸给儿子宝力根玩,被误会成偷了国家孩子的糖果而愤然辞职。后来,宝力根不幸去世,国家孩子朝鲁认了哈图做父亲,这一段父子亲情让不少观众落泪。为了收养和照顾国家孩子,那些牧民做出了巨大牺牲。这些历史细节都在剧中有所展现,也刻画了国家孩子成长后对草原父母的报恩。
2019年9月29日,77岁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获颁“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她也是剧中乌兰其其格的原型。1961年,年仅19岁的都贵玛被分配到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保育院,抚养旗里刚刚接收的28名国家孩子。夜晚最难熬,一个孩子哭了,所有孩子都会哭起来,都贵玛根本没办法睡觉。孩子生病了,她得冒着凛冽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深夜骑马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无一夭折,她说,“我记着周总理和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指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国家孩子》拍摄地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也是都贵玛老人的故乡。
《国家孩子》的剧本从上海孵化,故事从上海开始,由上海出品,在拍摄中也得到了上影集团的大力支持。2019年年底,刘小锋受邀参加上海团拜春晚,向大家讲述了《国家孩子》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难以称之为节目的节目,这个节目所要传达的是:上海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那些曾经帮助过上海的内蒙古人民,上海人不会忘记。
如今,数十年过去,这些孩子都已是年过半百、儿女相伴了。他们中有工程师、医生、军官、教师、国家干部,还有牧民,他们大多数仍旧生活在内蒙古各地,也有一些人回到了南方,并找到了自己的亲人。这是一曲拯救生命的赞歌,也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就像草原上优美的蒙古长调流传至今。这首爱的颂歌,不会结束……
(编辑:周杰)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