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首批入住的居民几乎全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人,“劳模村”的美誉也因此传扬开来。1953年,曹杨新村街道成为国家首批外事接待单位,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旅游观光14条专线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国友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已不仅仅限于走马观花,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了让外国友人们流连忘返的新景观。曹杨新村率先开动脑筋,利用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内的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资源,精心打造“做一天上海人”涉外品牌旅游项目。“居民家中做做客、学做一道中国菜、体验养生太极拳”,这些充满着浓郁本土生活气息的活动,让海外游客真正走进了中国、融入了上海。
时至今日,曹杨新村已接待了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政要、名人和三十余万人次旅游团队,那句为外宾们所津津乐道的“来上海前就知道,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已成为曹杨人的又一份骄傲。
“Welcome,dear friends from Finland(欢迎尊贵的芬兰朋友)。”操着一口宁波腔英语的王效农,让9位北欧客人又惊又喜。“喜欢吃鱼吗?”“每天打太极拳吧?”“夫人陪你一起锻炼吗?”远方客人的提问一个接一个,王效农乐呵呵回答:“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吃鱼,鱼肉营养丰富,吃了不会发胖。”接着,他的一句英语又让芬兰客人喜笑颜开:“I extremely love the salmon from the deep sea of Finland(特别喜欢吃来自你们芬兰深海的三文鱼)。”客人们都对王老伯流利的英语感到十分惊讶。
原来,王老伯偶然得知长风公园有一个英语角,随后兴奋地加入其中,愣是把六十多岁的自己当成了“英语角”的“小学生”。几年过去,王老伯已经能跟外宾用英文简单交流,还会不时开开玩笑,气氛总是其乐融融的。
在曹杨,像王老伯这样热衷“民间外交”的居民可不少。
周康乐是曹杨一村的老居民,自2002年开始接待外宾,迄今为止,到他家参观、用餐、交流的国外游客已超过六千人。每当有外宾来访的日子,一大早,周康乐会骑着助动车去菜市场买菜。“生煸草头”“白斩鸡”“腌川红烧圈子”“松江鲈鱼”等上海本帮菜都是他用来招待外宾的家常菜。每次标准餐包括六道冷菜、四道热菜,再加馄钝、汤圆、蛋炒饭等主食,水果、啤酒、餐后甜点等配餐,夫妻俩足足要准备一个上午。满满一桌地道的上海本帮菜,虽然用料普通、菜品家常,但凡是吃过的外宾都对其赞不绝口,不少故地重游的外宾都希望能够再来尝尝周家的“私房菜”。老王在餐桌的一旁专门安置了一个小圆桌,上面摆好了做馄钝的各种材料,对这种中国南方特色点心有兴趣的老外,还可以在周康乐家现学现做现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做一天上海人”活动开展以来,曹杨新村的很多居民都扮演着“民间大使”的角色,在社区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中外友好交流的美好故事。
踢毽子、跳橡皮筋、滚铁圈这些上世纪80年代前的弄堂游戏能勾起很多人的快乐回忆,而这些对于外国朋友们更是新鲜好玩的。每次的接待,弄堂游戏总是必备项目。外国朋友们与社区青少年在学校操场上结对玩耍,体验上海弄堂游戏;跟体育俱乐部的老师学习中国功夫“太极拳”与“木兰拳”;参加中外青少年三对三篮球赛等,在对抗较量中建立友情。
在”活动中,无论男女老少,最受欢迎的一项便是走进百姓家,品尝中国美食。而这些,对于暑期团的中小学生们更是有极大的吸引力,亲手包一个馄饨,吃一口宫保鸡丁,尝尝中秋月饼,品品中国功夫茶……他们常常竖起大拇指,用刚刚学会的中国话“好吃好吃”表达他们对接待家庭的感谢之情。
“做一天上海人”这一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涉外活动,已经从最初简单的外事接待活动发展成为如今上海市重要的外事旅游品牌,受到海外游客喜爱和推崇,曹杨新村街道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把握外国游客希望了解中国及中国人民真实生活的心理,主动打开“家门”将他们请进来,通过“参与”和“体验”,使外宾在亲历中体验原汁原味的上海老百姓生活,这种体验“上海人家”的活动不仅开拓了“上海游”的新途径,而且也日益成为生动展示上海城市发展的窗口。
(编辑:超慧)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