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上,影视业各方汇聚为中国电影把脉。知名导演陈可辛开门见山直指电影市场浮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服从投资方或者投资方后面的老板,导致现在倾斜于往大IP、小鲜肉绝对性霸占电影院的一个数据去做电影”。
一向快人快语的冯小刚导演则认为,观众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他的原话是“中国电影现在这么地让观众吐槽,说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的,你如果不去给它捧这场,它就没有这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这垃圾电影,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冯导这番评论,到底是有理有据,还是实力“甩锅”,吃瓜群众争论不休,很多人表示“垃圾电影”又不是观众生产制作的,岂能让观众来背锅?
身为同行的导演王小钊认为冯导这番话肯定会得罪一批人,但也说明他是个有担当的导演,“他是有一点心疼大家,就感觉好像是说你怎么不吃这些有营养的菜肴,要吃垃圾食品。其实他是把观众当孩子去看,去心疼”。
冯导口中的“垃圾”到底存在吗?
不过,三位观察员也一直承认,现实中的“垃圾电影”确实存在不少。
身为影评人,何言每年要评价一两百部华语电影,“有时候翻豆瓣,我发现我评价的两星以下的电影至少有80%,中间还真有一些是当红明星主演,而且票房也不错。这不就是冯导说的这种现象吗?
专栏作家范庭略认为,其实普通观众去电影院主要目的是为了休闲,并不是说专门去用脚投票,所以“烂片和好片,在观众心中也是有一杆秤的,每个人审美方式、审美程度有区别,对什么是垃圾电影也会有一个区别”。
基于此,范庭略就表示自己不认可“垃圾观众”这样的说法。而导演王小钊也赞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所以“垃圾观众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不存在的,相信冯导的这句话更多是出于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
左起,专栏作家、评论员范庭略,影评人何言,导演王小钊
到底谁制造了冯导口中的“垃圾”?
对此有网友就认为,这场“垃圾电影”和“垃圾观众”的大讨论,简直就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世纪迷思。
在何言和王小钊看来,其实冯导口中那些“垃圾电影”,更多指向的是一些急功近利制作出来的粉丝电影。比如人气作家郭敬明转型导演后的一系列影片。
“他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甚至还有疯狂的粉丝,就直接买了他的电影票,但自己不去看,因为粉丝自己都觉得很差,但目的是为自己的明星冲票房,甚至二刷三刷。”何言说,极端的例子就是,当这些粉丝去买票包场又不去看,“电影院在放,却空无一人的时候,都已经不能叫‘垃圾观众’了,而是‘僵尸观众’”。
而这背后的一切其实折射出,现今社会商业价值屈服于“粉丝经济”和“IP热”的一个表现。
导演王小钊也透露,“从立项来讲,这是要用的策略,就是要为粉丝来服务,为市场来服务,我们要去做一些粉丝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去年的《盗墓笔记》,当时和他们一些高层制片也聊过,说就是要把鹿晗放进去,因为鹿晗一放进去,票房肯定会翻。这片子拍得怎样姑且不论,但是在去年国产档票房里,确实是不错的、非常优秀的电影产品。但这仅仅是从电影作为产品的角度来看。”
范廷略打趣说“昨天,我们朋友之间开玩笑还说,上海电影节下大雨了,下的全是IP。现在大家都谈最直接,最简单、一招制胜的方式,但是问题是后面你怎么样培养你的观众,培养你的市场,培养你的专业团队,现在大家都不谈了。”
在金爵论坛上,北大教授戴锦华同样对冯小刚的“垃圾”理论表示不赞同,她认为"不烂不卖座"的怪现象,根源在于排片垄断的现象,造成观众选择能力被极度限定。而这背后更是中国整个电影工业不完善的体现。
比如说,院线高度雷同化的问题。何言说,这方面应该学习参考香港或好莱坞的做法。“院线应该有品牌划分,比如在香港,香港有几十条院线,但泾渭分明。《变形金刚》这样的大片一定都会放,但有些艺术特色或独立小众的电影,只在几家院线放,每个区也许就一家。这样做的好处,就给了很多像《百鸟朝凤》这样的片子一个空间。而且也可以培养出观众鉴别影片的观影习惯,我想看小众的,我就去某某电影院。而像粉丝包场却不去看,还在电影院放,浪费电费且不说,对这个工业有什么益处呢?如果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那么中国电影的良性化发展就开始了。”
对此,王小钊也表示,虽然服务粉丝、服务市场是必须的,但是“既不是全部得靠艺术片,也不是说一定要靠《变形金刚》这样动辄几十亿美金大制作的片子来拯救,而是要靠大量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商品,来满足大家对电影消费的这种需求。我认为做好工业化,才是有可能避免出现所谓的‘垃圾观众’和‘垃圾电影’的最好方式。”
王小钊透露,虽然自己还没有严格调研统计,但按中国每年可能有800-1000部影片生产出来后就被埋没了,因为它们上不了院线,有些可能就贱卖给央视6套等电影频道或者被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收购,这当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基本上血本无归,这对电影工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残酷的事情。”
网络电影会是中国电影下一站的出路吗?
在金爵论坛上,陈可辛导演就提出,网络可以使电影分流,观众分流,所以网络是中国电影的出路。然而就有网友表示,电影就应当是影院里的艺术欣赏,如果脱离了电影院,就失去了意义。
专栏作家范廷略基本也持这样的观点,“比如《低俗小说》和《迷墙》,两部片子我在电视上看了20遍以上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进电影院,因为我觉得电影就是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的。”
而何言认为,网络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出路很难说,但是“它是一种很好的补充,网络上除了分流之外,可以帮助观众去筛选,评分机制就很好,一些可能没什么宣传,甚至事先不被看好的电影,排片也非常低,但因为观众口碑好,排片就会越来越高。比如说已经公映快两个月还在榜单上的《摔跤吧爸爸》,就是完全靠观众自己口碑撑起来的。”
何言认为网络电影的另一大好处,如同一块“实验田”,或许是可以帮助一些没有办法没有资金去拍院线电影的人去实现他们的电影梦,拍摄网络大电影。
不过对此,导演王小钊则认为,有利也有弊。“正面作用是可以帮助这些人解决生计、经验和创作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整体上网络大电影这个东西对中国影视产业是有害的,确实有人赚了钱做了精品,但很少,绝大部分充斥着非常劣质的作品,一个100分钟或90分钟的片子,花10天就给拍出来了,如果说要精雕细琢的话都不够,一个镜头从来不打磨它,不揣摩角色,一遍就过。这样的情况下,这批从业者都会染上非常不好的习惯。”
在王小钊眼中,观众多一个网络渠道欣赏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对中国整个电影工业而言,网络电影绝非真正的出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黄艳琳 编辑:姚乐)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