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水中也有“无人机”吗?由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历经10余年研发的国内首款智能软体仿生蝠鲼--“文鳐”近日在临港问世。凭借节能、低噪、隐蔽等性能优势,“文鳐”可以广泛应用于远洋捕捞、深海勘探等领域,有望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前进、转弯、上浮,在水中灵活游弋的,就是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模仿“魔鬼鱼”蝠鲼的它,虽然翼展足有一米,在空气中重达35斤,但过境时,悄无声息,甚至还引发了“头鱼带小鱼”的集群效应,体现出极佳的环境“共融性”。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硕士研究生张英介绍 :“文鳐主导的是长得像摸得像游得像。这是我们做的一个肚皮, 这个材料在水中密度是跟水接近的, 摸起来跟真实的生物一样,在水中游动的时候具有柔软性, 能把力很好地传输过去。”
仅需3节微小电池,“文鳐"便可在水里续航3小时以上。兼具高效、节能、隐蔽等性能优势的它,通过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还能化身水下"无人机",满足远洋捕捞、深海勘探等作业要求。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硕士研究生姜书侠说:“现在的搭载能力是在8.5公斤左右, 最大的作业深度是300米,可以实现基础的抵近巡航、 隐蔽、 低电量自主返航这些基础功能。”
目前,”文鳐“的核心器部件已全部实现国产化,未来,新一代版本还将搭载”华为芯“入海,真正实现智慧鱼脑,不断拓宽水下应用领域。
编辑: | 虞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