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5年间”系列报道,讲述5年来中国和世界共赢发展的生动故事,展示“一带一路”建设者们书写的崭新篇章。
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向南驱车40多分钟,就来到了中国在埃塞的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东方工业园。园区大门上方巨大的横梁如一双张开的翅膀,驮着“东方工业园”五个大字展翅欲飞。园区内一排排的厂房排列整齐,运送产品或原材料的卡车穿行其中,繁忙的生产景象扑面而来。
“一站式服务”助力“转型升级”
作为最早由中国民营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建造的工业园区,东方工业园肩负着探索与试验的重任。2007年东方工业园中标中国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第二年开始投资建设,埃塞政府将其作为国家“持续性发展及脱贫计划”的一部分,列为工业发展计划中重要的优先项目。
由于是全国首例,埃塞政府相关部门对工业园区还没有清晰认识。“搭台不知道有没有‘角儿’,不知道有没有企业来这里‘唱戏’,心里特别纠结和焦虑。”东方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焦永顺对本报记者回忆起创立工业园时的艰辛,“我们就邀请埃塞海关、投资局、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去中国苏州、常州、昆山的工业园考察。回来后他们感觉很开眼界。”此后,埃塞政府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据东方工业园董事长卢其忠介绍,埃塞后来由总理牵头成立了工业筹划委员会和技术指导委员会,每3个月开一次会,来解决园区发展的问题。
“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的很多企业都走出来。我们要给来这里投资的企业提供好环境和好服务。”焦永顺介绍,“我们是‘一站式服务’,清关、办工作许可、免税业务等,都可以在园区内完成。我们还建立了自己的变电站,保证不停电。”焦永顺介绍,埃塞虽然有着巨大投资潜力,但有清关慢、水电供应难等问题,这就需要工业园完善服务,帮企业“利用优势,补上短板”。
经过不懈努力,舞台终于搭好了,唱戏的“角儿”也有了。从最初只有5间厂房,到如今有包括建材、汽车组装、纺织服装、日用化工、制药等行业在内的83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其中56家已经投产。除了中国企业,还有包括联合利华在内的多家国际企业。“一期园区已经满了,厂房一间不剩,现在已经在着手准备建设第二期。”焦永顺自豪地说。
当记者走进力帆汽车厂房时,工人们正在组装汽车。“我们2014年入驻东方工业园,然后以埃塞为基地辐射其他非洲国家。”埃塞力帆汽车直销公司副总经理马群说道。这家来自中国重庆的民营企业,如今已在当地用户中获得很好的口碑,力帆牌出租车随处可见。曾来力帆参观的苏丹拉卜伊兹研究中心主任阿巴斯·易卜拉欣说:“设计产能5000台车的生产线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在埃塞俄比亚还能有这样的汽车组装工厂。它为非洲带来的不仅仅是一辆辆汽车,更是产业、技术的升级,是发展的希望,在这里我看到了非洲发展的未来!”
园区一角,几栋崭新的厂房正在安装生产设备,这是三圣药业在埃塞新建的厂房。其微生物实验室、仪器分析室、理化分析室内的高科技设施和自动化仪器已安装就位,生产条件已经具备。埃塞工业部长梅布拉图·梅莱斯对三圣药业来埃塞投资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埃塞正在进行经济转型,中国药业公司投资建厂恰逢其时。这体现了埃塞经济结构从早期的农业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轻工业、建材业,再向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埃塞投资局中方顾问陈卫炜向记者表示,三圣药业走入埃塞实际上是把新的技术、人才、设备引进来,起到示范效应。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工业园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来自中国江苏的利达牛仔裤厂是东方工业园内的骨干企业,记者在车间里看到,数百名埃塞工人身穿整洁的工作服在生产线上认真工作,从裁剪、染色到装箱,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工厂总经理汪涛对记者说:“埃塞人力资本优势和电价优势是利达来埃塞投资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牛仔裤凭借着优异的质量和时尚的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埃塞人的认可。在我们工厂工作的埃塞工人,不仅学会了一技之长,收入也比在一般的埃塞企业多出50%左右。”汪涛还介绍,现在工人中已经出现了“跳槽”现象,“这正反映出我们带来的积极变化。工人掌握了更多的劳动技能,有了更多的经验,才有机会‘跳槽’”。
东方工业园的大门附近聚集了很多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当看到记者出现时,他们以为是园区内企业的管理人员,纷纷跑过来询问是否有工作机会。恩格达索·拉耶就在人群中。“大家都说这里机会多,经常有新工厂开业,我相信我能在这里找到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暂时住在旁边的镇子上,那里有很多埃塞各地来的工人,有些就在东方工业园工作。他说:“中国人到埃塞开工业园、办企业,还给我们修铁路和公路,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工作机会,谢谢中国!”
“工业园创建以来,尤其是最近5年来,给当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迄今已创造了1.3万个就业岗位。”焦永顺说,这里曾是一片荒地,附近连巴士都很少。如今平整的公路有了,来往的车辆多了,给园区工人提供便利的迷你巴士也是到处可见,周围的地价都涨了。原来的杜卡姆镇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加已经升格为杜卡姆市了。
“工厂里面工人很多,每到中午的时候,餐馆有很多人就餐。”菲克尔·卡桑是东方工业园门口一家餐厅的女老板,她说自己来这里开饭店已经3年了,除了当地工人,也有很多中国人来吃饭。她在饭店门口还贴出了今天啤酒优惠的中文广告牌。她告诉记者,现在饭店的生意很不错,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来这里投资”。
借力“亚吉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在前往东方工业园的路上,记者看到由中企承建的亚吉铁路列车在东非高原上疾驰而过。有了这条铁路,“埃塞俄比亚制造”的产品可以很便捷地运送到港口国家吉布提,再通过海运销往全球。
“一条铁路带动一条经济带”,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中土集团)埃塞公司总经理李吾良这样介绍“亚吉模式”。铁路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而建立相应的工业园,可以不断地为铁路带来更多运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这也与埃塞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为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在2025年把埃塞建设成为非洲制造业大国,埃塞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其重要抓手,目前共规划了14个工业园,大部分都在亚吉铁路沿线,中土集团承建了其中的5个,总合同额为8.24亿美元。
位于埃塞南方州的阿瓦萨工业园就是中土集团承建的工业园之一,这是埃塞政府为主要投资方的第一个工业园,同时也是非洲第一个零排放绿色工业园。该园区已经为近两万当地员工实现就业,现在每个月能给埃塞创造百万美元的出口效益。全面开工投产后,年出口额可达10亿美元,解决6万人的就业。李吾良说:“我们积极地承建和运营工业园项目,就是为了给更多企业进入非洲搭建好的平台。”
在埃塞东部的交通枢纽德雷达瓦市,中土集团还投资建设了自己经营的工业园。在湖南省政府推动下,埃塞—湖南工业园也将开工建设,预计引进汽车及零部件、能源电力、工程机械、通用设备、轻工纺织等领域的中国企业入驻。这将让埃塞制造业发展更加多元化。
“埃塞俄比亚有大量的优质廉价劳动力,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入驻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埃塞俄比亚通讯社副总编辑格塔丘·阿贝贝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企进行合作,埃塞俄比亚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