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产房、生命,内容充满意识感、焦灼感
《生门》由北京中视文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该片于2016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其导演陈为军是中国纪录片导演入围奥斯卡的第一人,作为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大电影之生命交响篇”的《生门》,其故事主要纪录了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据了解,前期拍摄时有四十位孕妇和家属给予了授权拍摄。
导演之前的作品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请为我投票》以及《世界最大的中国餐馆》、《日出日落》等,其中,《好死不如赖活着》反映河南艾滋病家庭,曾获多想纪录片大奖。2007年,讲述小学生班级选举的《请为我投票》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在观看完毕全片之后,可以理解其为何被称为产房版“釜山行”: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整个纪录片的故事发生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一位是被农村现实打败,不惜一切代价生男孩的河南妈妈;一位听取优生科建议后想要引产30周胎儿的双胞胎妈妈;两位患“凶险性前置胎盘”疾病的产妇,面临大出血、子宫破裂的危险。
作为中国第一部早产主题纪录片,《生门》惹来纪录片行业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但涉及早产儿题材,更是早产儿背后的社会、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复杂呈现,尤其是磨难背后体现的人间真情、无论妈妈们奋不顾身的大爱、还是亲友们万众一心的爱心接力、医护群体的真情与风险,都在全力为早产儿门打开一扇“生门”。
导演陈为军在手记中这样写道:“医院的妇产科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在这里集结了穷与富的对比、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购”,电影《生门》前后拍摄耗费时间700余天,多机位跟踪拍摄,真实完整记录了40个家庭在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完整交织成为跌宕起伏、生息绵绵的繁衍史诗与写真。全片可见生命如此之轻,也可见生命如此之重,在刻画纪录每一个小生命来到世界上的仪式感、焦灼感的同时,将故事的张力如实呈现。
天地轮回更新,万物不息生生
《生门》的主题曲是《生之门》,当然为了将纪录片商业化,主创团队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专人谱写演唱等等。
天地轮回更新
万物不息生生
茫茫人海相遇
多少夙愿成真
你在我家降临
是否前世已注定
未来路再坎坷
我们携手同行
生之门
神秘的相约与命运
前一秒不知后一秒
生与死有时很远 有时很近
生之门
美丽的造化与馈赠
这一刻哪管下一刻
死与生有时好重 有时好轻
在歌手金志文的演绎下,《生门》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更加温情暖心。有句俗话说“我们可能不知道如何离开,但是应该知道从何而来”,这是人类天性身处“追根溯源”的情怀和动力。所谓“生门”即“生命之门”,纪录片的进入院线亦是为了可以让社会大众有机会找回初心,在各类媒体宣传中,众人皆以必须带着母亲一起前往观看的电影来推介《生门》。
在此回顾纪录片关于生死、去留、生男生女、早产、难产的故事。
第一位妈妈夏锦菊,男婴成功产出,但迎接她的是大出血,唯一的办法就是切除子宫。片中的主治医生李家福,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产科医生,在正常的理性判断下建议切除,并且给夏锦菊的父亲下了病危。要命还是要子宫,在麻醉中迷迷糊糊的她说:“医生,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我才33岁…”,坚持要保留子宫。为此,全体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子宫保卫战。产妇两次心脏停跳,输血量1万3千毫升,相当于全身换血四遍。
第二位妈妈李双双,孕龄28周,妊娠高血压,孩子已经没有胎动,胎心正常。家属担心孩子有问题,要求实施引产。根据有关法规,28周的的婴儿是一条命,不能实施引产。纠结于要和不要这个小生命,医生和家属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那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的不同价值观。
第三位妈妈陈小凤,从云南远嫁武汉。中央型前置胎盘,双胞胎、重症糖尿病,预估5万多的手术费,没有任何医保,随时会大出血,手里只有5千元,保大人还是保小孩?
医生面无表情地告诉这位爸爸,不交钱便没有办法进行下去,药和手术都是交钱过了电脑才能发放和安排。医生说:“没钱有没钱的方案。如果说没有钱你就要考虑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爸爸表示:“我都得保呀,可实在凑不到钱呀。”铁汉柔情,泪洒病房。对于医生的询问,这位手头空空的爸爸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不管命贱还是命贵,对于父母来说,子女都是无价的。
第四位妈妈曾宪春,为了生一个男孩,怀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宫穿透,命悬一线。赌命怀胎,换来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封建思想,地方旧习,竟然还有此等愚昧的地区,这里不想再过多的讨论。但是希望“生男生女都一样”这一观念早日取代“重男轻女”这一陋习。
看《生门》,尽管只有四个家庭的故事,却犹如人生洗礼,素色的记录之下,仿佛窥见最初来到世界上时,每一个独立个体如何用本真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的模样。
纪录片市场的“春天”不会太远
从院线的排片上来看,《生门》目前的排片量并不多,整个上海每天上映的院线不到10家。
对此,投资方给出的回应是:投资《生门》这样的纪录片,不只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时候意义大于商业。而其出品方的公关负责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生门》在院线以外,还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消化,从而产生一个整体的盈利。在这场与生命的约会中,《生门》在大量的中景、远景镜头中,完成真实记录。在众多看似被迫的主动的细节中,带领观众顿悟爱的本质就是奉献和牺牲。
近年来,始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热逐渐带动起中国观众的纪录片视听胃口,现象级作品在荧屏与互联网上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的产业和播出政策也不断释放正能量,促进这一波纪录片制播的暖流持续发酵。
数据显示,2015年纪录片行业总投入为30.24亿元,总收入46.79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商业电影院线出现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闯入者”:2015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其中14部进入院线放映,均创下了近5年的新高。
从票房1700万元的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到《喜马拉雅天梯》,再到今年以6600万元票房刷新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电影纪录片不断有“黑马”跑出。
“拍摄一千部影片,真正到院线上映的只有200部,其中盈利的还不多,这种剧情片的二八定律,对纪录片也一样。对于纪录片来讲,这个挑战更加严峻,因为纪录片很多,但震撼性的纪录片不多。”在此间举行的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资深电影发行人、上海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说,纪录片是有希望走向市场的,但在成为“黑马”之前,自己本身要经历锤炼。此次《生门》发行就是唐德影视,在与他们的90后发行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于此类纪录片的热爱,纪录片的“春天”何时来临将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需要一部部作品的积累,绝非一蹴而就。
在《生门》公映前,赵军曾联合另外两位资深发行人为影片发起了25城近100家影院“先观影后付费”活动。观众看完觉得好再买票,觉得不好可以“甩甩手走人”,尽管如此,已完成的87场放映也收获了18万元票房。重庆观众傅德鹏看完影片之后说:“整部电影的题材特别新颖,之前在大银幕上从来没看见过的题材,看得让人心灵震撼。”
“纪录电影不光要简单捕捉世界,更要懂得讲故事。没有按照讲故事的想法去拍的,这往往是跟观众失之交臂的原因。”中国纪录片制作重镇——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也金越表示,院线平台依然是一个蓝海,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是否挖掘到观众心里想要的那个题材,是否具备了能够讲好故事的能力,是否具有制作高品质影像的基础。
(编辑:陈佳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