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特殊的一年。而对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来说,更是如此!
2021年,站在新一年的起点,张文宏感慨良多。13日凌晨,回想一年抗疫,张文宏医生在微博上发文,与我们分享了十条经验、体会,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微博全文如下:
抗新冠一年回顾与展望
去年的春节来得早,2020年1月24日就到了。
翻阅日记,除夕(1月24日)这天是这样的:上午主管卫生的副市长召开联防联控会议。
下午上海市市长召集专家组会议,上海落实1级响应方案。
晚上返回金山公共卫生中心病房。
全国范围内武汉保卫战,各城市阻击战,全国总体战,全面打响。
回想一年艰苦历程,历历在目。
上海疫情告一段落,回到了日常的生活。
今天照例巡视各病房,给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一一致敬拜年。
但毕竟回不到疫情前的日子了。
上海是国际落地航班最多的空港,输入病例的救治任务仍然非常重。
特别向仍然战斗在上海市公卫中心病房的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团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团队,凌云副主任和李涛副主任(也是我引以为傲的学生)致敬,他们放弃了自己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坚持驻守在负压病房内。
每次进舱都要至少与家人隔离6周,当全国人民已经过上祥和(尽管不算尽情)的春节的时候,他们不能和自己的孩子以及父母团聚。
下午特地去给我的老师翁心华教授拜年,老先生仍然牵挂国家的公共卫生和疫情进展。
最后给我学生李涛主任两个可爱的孩子(轩轩和珣月)送上新年礼物,感谢无数像他们妈妈一样的医护母亲的无私付出。
当新年第一天的深夜来临,回想一年抗疫,有些经验与体会,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一直在脑海中不肯远去,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全民团结是战胜百年一遇大瘟疫基础。
武汉一役,展现中华民族在灾难来临时的强大意志。
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可以确认,无论多大的瘟疫,只要最大程度执行“发现和救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原则就能战胜超大型的瘟疫。
世上的事情都是看人挑担不吃力。
全民意志形成合力,绝非易事。
武汉战役之后,历经北京新发地、大连、新疆、河北以及东北,甚至上海与天津的疫情,无论大小,中国形成了系统性的执行方案,并因此免除了我们对疾病的的恐惧,这是过上祥和春节的保证。
二、政府治理能力是战胜瘟疫的关键。
瘟疫是人类与自然的一场博弈。
政府的治理能力,政府与民众的互动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历史上的瘟疫大多是通过局部或者全球性的群体免疫逐渐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但人类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但是这次疫情显示,强大的政府能力,得到民众的配合,是可能把人类的死亡降到最低点,达到人定胜天的理想结局的。
三、早期识别病毒和诊断技术的发展是不幸中之大幸。
相比其他冠状病毒与流感,新冠病毒更具杀伤力。
新冠病毒通过广泛传播与较高的致病性,击垮医疗资源后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远超过流感的病死人数。
人类超速度发展必将带来超大规模的疾病传播,但是科技的发展,也抵消了疾病的危害程度,人类与自然界永远在失衡与再平衡间徘徊。
诊断技术的发展,包括当前我们具备一周内大规模筛查一个城市人口的能力,充分发现病例,是我们非药物干预的技术基础(充分发现感染者,隔离传染源)。
四、靶向性药物至今仍未取得重大进展,但已有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
尽管至今未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
人类仍然没有掌握类似于针对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但是人类依靠已有的脏器支持技术,可以支撑重症病人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复,最终战胜疾病。
若是能够成功控制疫情不至于蔓延,医疗资源没有别压垮的国家与地区(如新加坡和武汉战役之后的中国),病死率可以降到0.05%以下。
这个病死率足以让我们消除对疾病的恐惧。
但是前提是不能有疾病的蔓延和医疗资源的紧缺。
一旦疾病扩散,医疗资源必将紧缺(挤兑),病死率必将上升,这也是世界至今未能打开的主要原因。
五、疫苗的进步超出了预期,人类可能因此得以走出泥潭新冠疫苗的研发创造了历史上研发新冠疫苗的记录,在1年时间内,已经走完了疫苗从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
假设疫苗的保护是永久的,若有效率为100%,建立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率在60%~72%;如果疫苗有效率低于80%,则所有人都需要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
当优先接种60岁以上成年人时,患者病死率可以降至最低。
新冠病毒已经成为在人世间的常驻病毒,除了疫苗,世界没有第二种打开的方式,除非愿意付出大量死亡的代价。
六、治疗性药物终究会问世并广泛使用,协同疫苗,新冠的病死率将大幅度下降。
相信人类终究能够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5年之内应能成功。
类似于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这样的抗病毒治疗,可以让我们摆脱高病死率的威胁,但是药物的成本远远超过疫苗,世界上也从未有通过药物治疗摆脱疫病的成功先例。
靶向性药物可以降低病死率,可以补充全球疫苗接种的不充分,让世界有重新打开的机会。
七、病毒变异是自然规律,目前人类仍能掌控。
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分布特性以及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使其在进化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呈现遗传多样性。
根据进化的基本原理,病毒感染人群后可能会发生变异,自然选择偏好高且传染力强的突变毒株将更加利于在人群中传播。
D614G突变在欧洲最早发现后不断扩散传播,目前带有这个突变的病毒株已经成为了传播的主要基因型。
2020年9月B1.1.7系变异株从英国开始出现,传播率增加了50~70%,但疫苗与免疫后血清大部分仍有保护力。
除B.1.1.7系,N501Y突变位点主要出现在南非,目前国际上的mRNA疫苗和中国的灭活疫苗对此仍有保护作用。
变异还会继续,但无论中国和国际,疫苗生产线目前来看足以应对这些突变。
八、全球重新开放取决于疫苗的可及性与公平性以及推广的速度。
世界能否开放取决于全球疫苗的可及性是否遵循了公平的原则。
两周前,我受邀参加了世卫组织专家组的会议,讨论全球疫苗可及性问题。
由于目前全球性的疫苗分配并未达成共识,世卫专家组对此忧心忡忡。
但随着中国新年的来临,从主要国家(中美)领导人的互动和年三十的互致问候来看,全球达成共识,支持世卫组织推动疫苗的全球接种,可能会从中国的新年到来出现转机。
九、中国必须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才能迎来真正的常态化生活。
疫苗接种有待时日,中国具有控制疫情的能力。
但是在控制疫情的同时,我们还是牺牲很多正常的生活,包括今年有1亿人在原地过年未回家乡。
事实上对于几乎没有本土病例的中国,通过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早期预警、快速响应、精准防控、动态清零,逐渐进入常态化的阶段,直至全民疫苗接种覆盖的完成。
十、不管愿意不愿意,全球协作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项。
中国不能孤独地赢得这场抗疫的胜利,只因世界是个共同体。
欧美也不能孤独地完成疫苗的接种,除非中美合作,全球完成疫苗的接种,否则世界的开放终究难以完成。
也许这次瘟疫,再次给了人类一个团结的理由。
(素材来源:张文宏新浪微博 编辑:悬舞)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