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的新冠感染者数量还在高位上升,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的环节,全市多个方舱都已交付。4月6日开始,设计容纳1.36万张隔离床位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部分投入使用,来自江苏、浙江的援沪医疗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疗队联合进驻开始工作。体量如此大的方舱背后,从动工到顺利收治患者,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呢?本期《医聊家》有幸邀请到华山医院副院长,与我们共同分享。
马院长告诉记者,那时候医院有一些变化,华山医院北院院区病人进行了一些调整,整个北院变成了隔离点。
“礼拜天的上午就赶赴了华山医院的宝山院区。在上午看了一些场地,然后把我们的医务人员做简单的培训,中午就开始收治病人,第一天一两百,第二天两三百、三四百,很快也就是三天的时间,我们就收了1000多个病人,以及将近1200的病人,当时那个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突然间接收了这么多病人。
刚开始我们收治的病人都是一些轻症,还有一些无症状的一个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是最高的,那在那里面这种管理模式,跟以前的医院是不一样了,也是让病人能够安心的调理身体,指导他们做一些康复的工作。”
“抗疫”英雄昼夜奋战 确保患者得到最快收治
马院长表示,由于方舱建设所留出的准备时间很短,刚来的时候,自己有些担忧:“就是一个仓库,而且是还没有启用的仓库刚建好,这里面要为13600个病人要提供水、电、上水、下水,热水,他都要提供,这个工程量是相当大。
第一天我看到真是很担忧,我第二天看了之后,我觉得一天一个样,动作是非常快,第三天第四天,到第五天的时候发现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都没睡觉,彻夜彻夜的不睡觉,保证24小时没人停,有一波工人累了坐在旁边休息,另外一拨的工人接着干,今儿没停,我觉得也是蛮感慨的,大家都在拼,不单单医务人员在拼,我们的这个建设者他们也在拼,就大家在这里面拧成一股绳,能让我们这个方舱,能够非常顺利地交接。”
保障生活物资 发挥志愿精神 让方舱更有温度
回忆起接手方舱的工作,马院长说:“虽然我们在武汉方舱医院,我也有经验了,但那时候我是参与者,那现在我是管理者,而且我是这个临港方舱医院的院长,我内心实际上也有压力的。
病人离开非常温馨舒适的家来到这里,他肯定会有很多的落差,所以前面我们做了很多的准备,我们想一个人来到这个环境里面,他首先想要啥?我们临港的几位领导说的也很好,实际上病人的要求很简单,热饭,热被窝,厕所要干净,热水,热饭,热被窝这都有了,再一个非常干净的厕所,这是个基本的需求。
开张之前,我最关心的是什么?我天天去看厕所,上午看,下午看,晚上看,因为建设时间真的很短,我就是喜欢看厕所,水通不通。冲一下好不好?然后淋浴器这地方有没有热水?因为上海这个地方,百姓对这个洗澡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接下去马上天要热的话,必须得有洗澡。
这里面我们发挥一些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他们非常愿意出来帮忙,尤其一些党员,规定好你是志愿者,隔几个位置你是志愿者,都很开心。发饭了,其他人先别动,让志愿者来,让他来帮你们领好,多少份饭?谁饭量比较大?是不是可以考虑多给他一份?尤其是有些要吃清真饭的病友,你把这东西要弄好。
今天中午大家都回馈开心,原来发饭大家都觉得很担心的事情,今天吃饭12点之前吃饭,他们都吃上了,这是大问题,14000人吃饭解决了这是大问题,这个解决了,那下面的事好做多了。”
信息系统有助提升方舱管理效率
对病人的管理,马院长介绍:“在这里面我们的信息科,他们就来了二十几个,所以这里面整套的信息系统,全是我们华山院的信息系统,另外做了一些更新和改良,因为它这个地方是一个以隔离为主的机构,所以说他这个病案书写,病人录入的模式,跟我们正规的大医院是不一样的。
实时病人的这个信息APP,我在我手机上,我随时随地我就知道,我们今天进来了多少人,每个医疗队,每个舱室有多少病人,这个每一天,每个时间段都能看得非常清楚,那对我们的决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工作要从细节上面,从质量上面不断提高,前面是满足基本的一个救治需要,迅速的把这些阳性的这些病人进行隔离,那接下来就是要高质量的,给他们提供治疗,高质量的让他们能够迅速地转阴,迅速出院,迅速周转出来,让这个方舱能够接纳更多的阳性的患者,我们提供了床位,一旦超过了散在外面阳性的这些患者,拐点马上就到了,能够非常快,就遏制住这波疫情。”
关于方舱“爆舱”的现象,马院长则认为:“舱内要有一个密切的沟通,那我们设立很好的表格,每个舱现在多少人,然后进去多少人,外面跟里面都保持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沟通,另外地方政府,还有我们市的议政处,还有120,我们保持一个非常密切的沟通,信息沟通好了,我多长时间来多少车,来多少人,我清楚了就不会爆舱,这个爆舱有的时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信息充分的一个预案,信息沟通的顺畅,那么我能容纳多少?那我要接纳多少?多快的速度,能够把这个病人能安顿好,这个实际上有点挑战。
容易爆舱的时候,一定要提早去报上去,要反复讲,我也知道有些方舱好像都遇到过类似的一些困难。”
信息化应用 促高效 降感染 做好医疗资源的有益补充
方舱内有很多高科技、信息化的设备应用,包括内部有这种无人车,无人送货的机器。作为院长,马昕介绍:“信息化包括很多内容,一就是说我对病人情况的掌握,第二就像你前面说担不担心“爆舱”?我有非常清晰的信息传递,我知道我下面余量多少,我多少个病人我进舱了,多少个病人他有信息了,那我掌握了比较准确的话,那对我的决策就太重要了。
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叫做我们临港方舱的驾驶舱,进来了多少病人?待入区多少人?空床数多少?然后每个舱一大列,有十几个舱室都有,这里有条目,用了多少了,百分之多少了,空床率多少了?一目了然,那么进行有调度的时候,这个车是往哪个仓去?哪个舱还可以装人,你否则舱已经满了,你就把车再开到他门口,那就出现了拥堵,就出问题了。
我们也不赞成医务人员不停地跟病人面对面聊天,并不安全。我们的机器人在这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送饭、送东西,在里面去走一走,而且机器人在里面走来走去,也挺活跃气氛的,他们就像小孩一样,在里面走来走去,在传递一些信息,传递一些物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一个补充。”
互相配合 无缝衔接 合力托举“生命之舱”
临港方舱内有13600张床位,上海任何一家医院都达不到这个数量。面对如此大体量的患者收治,马院长也坦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医疗技术上大家都能够胜任,而且每个舱室分格的也比较清晰,我们华山医院制定标准,制定信息流程,诊疗的规范,大家按照去做,没有任何问题。
难就难在综合的管理模式,大家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大家能成拧成一股绳,那这里面有江苏队,浙江队,还包括临港这边的管委会,地方政府了,还有这边的临港集团,这个大型的公司,对我们的一个后勤的支撑。如果任何一方掉链子了,或者扯皮了,这活没法干。这一点对我来说有压力没有?有。
但在这里面大家能够无缝衔接、互相配合、互相补台,你能做到的你做,做不到了我来补,要形成一个很好的团队意识,这样这个工作并不复杂。”
方舱内配备抢救室 保障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于方舱里进行的一场急救演练,马院长表示:“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商量这个舱室里配什么东西,我脑子里想想第一个,这个地方看似都是一些轻症无症状的患者,但是我要把它变成一个小型的急诊间。
担不担心出问题?担心。那么大的人流量,正常你在大街上14000个人,按照这个比例里面肯定就会有几个心绞痛的、心梗的、中风的,或者是急腹症的,都有相当高的比例发生。
我想任何病人出现生命危机的时候,我保证第一时间能够救他,所以说抢救车必须备,气管的插管,麻醉插管这些东西都要有,还有急救的药物,一定要备齐,而且我们这里面呼吸器也备一个,万一哪个舱出现了问题,这个病人情况不好,我呼吸器就上去了,而且每个舱室里面我们都备有AED自动除颤仪。
不是说他一有症状,我们马上给他转走,我们有能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给他一定的治疗,我们这里实在是搞不定的,专家讨论一下,确实搞不定,为了病人安全,把他转走,转到定点医院。”
方舱患者出院标准严格遵照诊疗方案
很快方舱里的病人就可以出院,马院长也向大家介绍了现在出院的标准:“ 我们刚忙完了入院潮,紧接着会面临出院潮。我们核酸检测发现有一部分病人已经开始转阴了,两次转阴之后,我们开始评估病人的病情,过两次转阴了、CT值也是比较高,我们综合评判没有什么其它症状,包括体温能够正常三天以上,其它症状都没有,他没有呼吸道的症状,两次核酸都是阴性的,而且间隔至少是24小时以上,那我们可以给病人安排出院,严格遵照这个诊疗方案。但是我们有的时候根据医生的评判,自己会增加一点,根据病人其它基础疾病的情况,医生的评判有时候还是非常重要的。”
非常感谢马院长跟我们分享的方舱故事。方舱早一分钟建成,就能早一分钟救治病患,也能尽快阻断疫情传播。隔离收治点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管理者的智慧,让我们和患者一起奋战,希望尽快打赢这场攻坚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黄伊罕 编辑:杨诗劼)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