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又迎来暑假就诊高峰。不过与往年同期相比,尽管也遇申城出梅、高温来临,但过去那种普通感冒发烧与专科门诊高峰叠加的情况,却没出现。上海着力打造"儿科医联体",引导儿科就诊下沉和专科优势集聚的效应开始显现。
上午九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大厅里一片忙碌,十几个挂号收费窗口前都排着队。二楼候诊大厅更是人头挤挤,一些家长患儿甚至席地而坐。记者注意到,与平时普内科一科独大不同,外科、内分泌科、五官科等专科候诊人数似乎更多。放眼整个大厅,额头上贴着"冰宝宝"、萎靡不振的患儿少,看上去精神不错、学龄期的儿童多。询问发现,尽管仍有从各区赶来只为看感冒发烧的,但更多是利用假期带孩子看专病门诊,其中不乏专程从外地来沪的。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介绍说,这几天医院日均门急诊量已上升到7500人次,比前两个月大幅上升,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却有所下降,儿童专科医院就医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病人服务量稳中有降,但是病人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譬如普通内科病人减少很多,大概每天要减少七八百个,但是疑难危重症
专科病人增加了。问及原因,黄院长表示,和许多综合因素有关,包括这两年推广的儿科医疗联合体,社区卫生中心的儿科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
儿科就医结构改善与医联体有何关系?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来到距离儿科医院最近的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大饭店前摆粥摊,这里的儿科曾一度萎缩。但如今,这里挂着复旦儿科医联体的牌子,超过一成候诊者是患儿和家长。许多家长表示,尽管住得离儿科医院不远,但那里看病人多、不方便,动则排队几小时。所以一般孩子发热、咳嗽、扁桃腺发炎等,都在社区医院看。此外还有家长说,社区医生比大医院医生熟悉孩子情况,有时去大医院开一堆药吃了没效果,社区医生简单用药一试就好,所以彼此已建立信任感。
对此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冰介绍说,自从加入儿科医联体,医院三个儿科医生都被派到儿科医院做规范化培训,社区医院儿科服务能级得到提升。如今老百姓对社区儿科医生比较信任,越来越多居民愿意到社区医院看儿科,医院门诊量稳步增长,比参加医联体前上升了10-15%。
据了解,复旦儿科医联体覆盖闵行区13家社区医院和3家综合医院儿科,同时以学科为纽带横向联合10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在过去三年中,成员单位儿科的硬件配置、医护人员数及业务量均有提升。儿科医院除了接收成员单位儿科医生进修、培训外,还派出学术主任到成员单位开设专家门诊,给予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支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表示,儿科医联体成立的目的,就是把常见的普通病人留在家门口;同时引导在大医院诊断清楚、病情稳定的患儿下沉到社区,目前这一趋势正向好的发向发展。在过去两年中,儿联体的工作主要是提升服务能力,所以对成员单位医生做了大量培训工作,同时对社区卫生中心诊室做标准化建设。接下来儿联体将做两件大事,一是儿科双向转诊,二是进一步理顺预约诊疗。当然这需要化大力气去实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霍云 实习编辑:胡晓虎)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