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五五购物节”再度在上海拉开大幕,也同时宣告全国消费促进月的正式开启。线上线下“全球首发季”“全城打折季”,无疑再次彰显了上海作为消费之都的活力与内核。
但“五五购物节”本身,不只是一个“购物的节”。如果说一年前“造节”的创举,很大程度上是为疫情所逼,有着拉动消费回补、推动经济复苏的强烈动机,那么再一次办节的意义,就不仅在于短期的“提振”,更要着眼长远的前行——这显然不是一次临时性的节庆,在第二届之后,很可能有第三届、第四届,乃至一年一年办下去,并要“越办越好”。一旦形成常态,购物节所扮演的角色,就超越了“买买买”。
其实,对去年的购物节,人们的记忆就没有停留在成交额。大多数人记不住太多复杂的数据,或许也忘了自己从购物节的折扣里“薅”了多少“羊毛”。但人们一定对当时那种流光溢彩、体验丰富、热闹全城的消费场景记忆犹新。回顾起来,那是“疫后”促进消费市场回暖的契机、推动市民日常生活复苏的契机、提升城市商业空间内涵品质的契机、让消费者对城市加深体验和认同感的契机。
一年后的此刻,“十四五”已经开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是明确的战略选择;扩大内需,则被视为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基点”。“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还明确,今年的重大要务之一,是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格局中,上海要担纲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这既考验城市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城市功能,也要看具体的产业内核,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相互促进。同时,整个上海正在加速开启全面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消费领域能否通过数字化转型得到充分赋能,又能否为数字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场景,也是检验转型成效的重要试金石。
置于这样的坐标下,“五五购物节”的意义不仅超越了购物的层面,甚至应该超越消费的层面。这个特殊的消费平台,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提升供需全链条能级的“试验场”和“发动机”;对其效果的评估,当然要看销售额,看消费者的获得感,同时更要看消费端与供给侧的互动水平,看数字化转型的成效。
就在4月30日,上海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持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若干措施》,出台12条促消费举措,其中首当其冲就是明确举全市之力办好“五五购物节”,将其打造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全球名片和标志性活动。先前公布的“五五购物节”亮点,除了颇具吸引力的“打折”之外,更有近2000项包括“全球新品首发季”“老字号嘉年华”“2021上海制造佳品汇”等在内的主题活动。
也就是说,整个“五五购物节”,是一个层次极为丰富的载体,内容既有全球品牌,更有“沪品国货”;门类既有传统零售,也有体验式消费;渠道既有传统渠道,更有数字渠道;空间既覆盖全城,更延展至长三角——致力做强“大循环”、做优“双循环”的战略意图可见一斑。多个商圈借购物节之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整条南京路步行街还有望成为“数字人民币示范街”,亦彰显了“购物节”在数字化转型全局中的特殊着力点。
无论是对一个节庆,还是对一门业态,抑或是对“上海购物”这一个品牌,都应当从这样的大格局出发去审视、推进,并在大格局中发挥功用、彰显意义。这是每一件“常态化”工作的站位所在,也是其深层次的价值所在。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