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皮萨诺和威利史合著的《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这种产业集聚地被称为“产业公地”,它们产业链协同,扎实的技术基础能为更大范围的工业提供配套。在日本的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产业公地”,其中,以东京都的大田区最为出名。
大田区,位于东京都23个区的最南端,夹在神奈川县与多摩川之间,与川崎、横滨相连构成京滨工业区,作为日本机械金属工业的“高、精、尖”加工技术集群地而闻名世界。几十年来,这里聚集的拥有高度工业技术的中小企业约5000余家,机械金属加工业的工厂数占80%以上,多数企业对于日本的大企业来说,是新产品与研究开发必不可缺的伙伴,长期以来支撑着日本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大田区进行走访,一家门口堆放着机械器材和金属原料的小企业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两层小楼,厂房面积不足两千平方米,员工不过二十人,厂房里传来的是机械金属加工的声响。这家企业名叫池上精工所,他的负责人水野裕太告诉记者,他们企业生产的是,大型供水设备的泵上的小零件,可谓生产十分精细。水野裕太介绍说,这样的情况在大田区并不罕见,大田区的企业规模在20人以下的企业超过80%,专门生产技术专长很窄、很精、很少的产品。“这里不是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而是以个性化生产、小批量生产、试制生产为主”。
“我们的主要客户是荏原製作所,这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全世界排名第二、第三,我们向他们提供产品”,水野裕太告诉记者。荏原制作所,创立于1912年,在全球拥有101家子公司和18家参股公司,共有雇员近20000人,跻身世界机械制造业500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泵类产品制造企业之一。水野裕太告诉记者,在大田区确实有很多小企业都是服务于日本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的,甚至有些美国公司也在大田区直接下订单。外界传说的,“大田区是支撑整个日本产业的基础”,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
那么,为什么大田区会聚集那么多高精技术的中小企业呢?水野裕太认为,这和历史传承以及日本的“匠人精神”密不可分。“大田区在历史上就是手工制造的聚集地,我们靠的是从前流传下来的技术,所谓老法师的绝活吧”。池上精工所目前已经成立了50年了,但水野裕太告诉记者,这样的“年龄”在大田区还只能算是个“年轻人”,“有的小工厂真的做了很久很久,大部分都是从爷爷辈传到父亲辈,再从父亲辈传到孙子辈,多是家族传承式的,而这些技术也都能得以不间断地继承,没有这些老法师的绝活,就没有今天大田区的小工厂”。
而原日本文部科学省官员、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顾问冲村宪树,也同样肯定了日本的传承和“匠人精神”的重要性,“日本的中小企业技术操作水平非常高,这些优秀的企业在制造世界第一的零部件,日本人喜欢研究,喜欢工作,在兢兢业业地做着小事”。
而在历史上,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大型企业开始了向海外投资建厂,日本国内形成了一时的“产业空洞化”现象,也迫使日本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把重点转移到磨炼技术和研究开发上。大田区的企业,在这场日本大型企业“海外投资转移”的浪潮中,从原来的9000多家减少到5000多家,经过重新洗牌后,能坚守下来的企业也基本都是兢兢业业、身怀绝技的中小科技型企业。
“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研究开发,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很多政策”,冲村宪树说,“除了政府,东京都也采取了很多政策支援大田区的发展,比如钱的方面进行财政补贴,税费上进行优惠,一些研究所也加入到支援的行列,有志于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可以和大学教授商讨,也能和东京都的研究所商讨,日本在多个方面都在支援中小企业的发展。”
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一书里提到,德国有几千个这样的隐形冠军,它们可能不像西门子、大众那样显赫,但在一些专门领域都做到了独占的地位,这样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大田区。创造日本制造业神话的“幕后支撑”,其实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它们专门为大型企业配套,解决某些特定的、精细的技术问题。日本制造业的科技实力,表面上看是像三菱、丰田等这样的大企业,实际上是来自于数千家在单项技术上默默钻研的中小企业。
而中国的制造业在大型企业上,正在逐步追赶日本企业,差距在逐渐拉近。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日本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中国在系统层面的竞争力薄弱。
(看看新闻网记者 杨臻)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