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这对北斗三号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26年来,北斗是怎样走过这段自主创新道路的呢?
在10月19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林宝军先生纵观中国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认为中国经历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学别人的东西,特别在技术上面是学习、模仿和照葫芦画瓢的过程。所以中国制造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的过程,而中国创造是超的过程、是建立中国品牌的过程、是建立中国人自信的过程。
林总师举例了北斗三号。其实北斗三号在建设过程中,曾经遇到过100多项关键技术,比如说星链路技术。导航系统最重要的一点是实时地,或者准时地对卫星进行测控。我们北斗大概1到2个小时给卫星注一次数据,这样才能保证它的精度,而欧美的做法是全球布站,但中国没有全球布站的条件,就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解决方案,即星间链路,这在国际上从来没有人做过。正是因为依靠了这种创新技术,北斗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可以实现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7万公里距离的测距精度可以到1个厘米。这是什么概念?地球一圈是4万公里,也就是说绕地球两圈的距离,测距精度可以到1个厘米。
另外,对于导航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制高点技术时频,也就是钟。我们曾经受限的是铷原子钟,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实现跨越,我们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做的,做的过程并不容易。林总师笑称老科学家们实际上很胆小,怕出问题,别给北斗这么重要的一个系统惹祸。林总师就鼓励大家,要重量给重量、要功耗给功耗,只要做的不比铷钟差就给上。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台氢原子钟就建成了。正是有了氢原子钟,我们现在的卫星是两氢加两铷,实际上我们的时频精度在这个制高点技术上,可以说现在已经处于世界一流的位置了。
做北斗是四大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并不是说有30颗卫星在天上跑就行了,老百姓要好用、耐用、要相信它、要有好的用户体验,这就涉及到大功率的放大球。导航信号要经过放大之后才能到地面,大家才能接收到这些信号。传统的做法是用行波管,当时团队的想法是引进,结果林总师在成都和外国人谈判时价格非常高,进度也不保证,后来大家就下定决心自己做,结果也做出来了。同时,大家又另辟蹊径,发展了百瓦级大功率的氮化镓高效固放技术。相比传统的行波管技术,这种技术的线性好6dB,也就是好4倍;杂散好15到20dB,20dB就是好100倍。美国人也认为这项技术比较好,他们正在加紧研制,准备在GPS上全面采用,但现在打到天上的卫星还没有用。林总师高兴地告诉大家,他带领团队研制的、于2015年3月30日发射的首发星上就已经用了这项技术。即使大家现在开始用,我们也领先对手至少5年的时间。
我们的核心器部件彻底实现了国产化,应当说摆脱了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在这一点上,北斗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理念创新提前半年建成系统,实现了中国的速度。
(素材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