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此次中东行的重要目的,就是说服沙特、阿联酋等国提高石油产量,以抑制油价。但外界,甚至是美媒,都不太看好拜登的“求油”之行。
我们从几个细节来看端倪。首先,沙特的态度似乎不太积极。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拜登几次想给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和沙特王储本·萨勒曼打电话,都被无情地拒绝了。随后,拜登又想趁着开G7峰会和北约峰会的当口,顺道访问一下中东,但“不知什么原因”没能实现,被推迟到7月单独再去。有外媒猜测,可能是沙特方面“不愿意接待”。G7峰会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马克龙私下告诉拜登:“我刚打完电话,沙特可能可以增产一点儿,但增不了太多。”没想到,这句话被摄像机明明白白地拍了下来。
待行程终于“敲定”之后,不少美媒却又不乐意了,觉得拜登此行有辱美国的“道德权威”。当年拜登因为卡舒吉事件大骂沙特是“贱民国家”,如今却因为一点石油登门“求救”,道德感去哪儿了呢?价值观去哪儿了呢?别的国家会怎么看美国呢?拜登很难做,左右不是人。上周六,他破天荒地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去沙特。拜登写道,“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同意我去沙特......作为总统,我的工作是保持我们国家的强大和安全......而要做这些事情,我们必须和可以影响这些结果的国家接触。”
鉴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拜登出发前表示,此行不是去见本·萨勒曼的,而是中东多国领导人一起开会。
其实,美沙之间产生“摩擦”并不奇怪,毕竟沙特和其他传统盟友不同,和美国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不过,由此就可以判断拜登“无功而返”吗?这倒也未必!因为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美沙两国关系基本保持稳定。当然,这种稳定是建立在“石油”这一特殊战略资源之上的。
77年前,历经二战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认识到石油的重要性,也曾向沙特“求油”。他在美国的驱逐舰上秘密会见了当时的沙特国王伊本·沙特,双方达成了“石油换安全”的合作模式。因此,拜登能不能“求油”成功,主要还看“石油换安全”这一模式是否依旧有效。
我们再仔细看一看拜登的文章,他除了谈为什么要去沙特,更着重谈的是地区安全问题,包括伊核协议,也门冲突、巴以问题等等。沙特和伊朗一直在中东地区争夺主导权,而要想稳住自己的“老大”地位,沙特就需要美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否则,一个伊朗就足以让沙特“不得安生”,一个胡塞武装就能让沙特“鸡犬不宁”。还有沙以关系。近年来,两国不断“眉来眼去”,但想要把关系正常化摆上台面,还需要美国从中协调。
拜登在文中特地写了这么一段:“周五,我将成为第一位从以色列飞往沙特的美国总统,这将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个小标志。在吉达(沙特城市),地区各国的领导人将齐聚一堂,期待一个更稳定、更融合的中东,而美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意思非常直白,就是美国依然对中东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也愿意继续支持沙特的地缘政治需求。
当然,反过来看,美国也需要沙特,不仅仅是需要沙特的石油,也需要利用沙特来牵制伊朗。虽然拜登和本·萨勒曼不对付,但利益让两国没法彻底“撕破脸”。自1945年以来,美沙关系几度经历沉浮,阿以战争、伊朗伊斯兰革命、巴以问题,反恐战争,伊核协议等等,让两国关系时而亲密时而疏离。但77年间,双方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矛盾调节机制,即便摩擦不断,依旧彼此借重。
所以,拜登能像他的前辈罗斯福一样,“求油”成功吗?我想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恐怕还是会给一点儿面子的。因为利益终究是利益,不会像所谓的“价值观”那样“不堪一击”。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