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差评这件事。
一头主动联系有差评的互联网商家,向其收费删差评;一头购买打差评的消费者的信息,取得联系后诱导其有偿删差评。最后从中赚取差价来牟利。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就破获了这样一起侵害公民信息案。专案组经侦查发现,河南某科技公司就是这样将“删差评”这件事做成了生意,在河南、安徽等地同时收网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12人,扣押了作案电脑20台、手机55部,查获了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200余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无独有偶。去年8月,浙江义乌警方也曾接到群众举报,称其在某购物网站上购买商品时,因质量问题给予了差评。但随后他发现自己的评价信息被删除了。经查,该团伙依托某科技有限公司电商培训的机会,积攒了大量精准客户资源,并利用新电商急于引流、提升销量的心理,定向推荐有偿删差评等非法业务,从中牟取暴利。
有网友透露,删除一条差评,商家需要付出30元左右,消费者可以获利5元左右,中间人则可以获得其中的差价。为什么删差评会有利可图、成为生意?
差评这件事,是伴随着电商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为了让网购也和线下购物一样方便靠谱,电商平台设计了评论区供消费者分享真实购物体验,而其他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商品的真实信息。这个初衷无疑是好的,既维护了双方的权利,也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但是,由于差评或者说展示差评可能导致用户不下单,从而影响用户转化率,一些商家开始在删差评这件事上动起了脑筋。有的直接联系消费者,有的则付费求助于第三方,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删除差评。尤其是一些新电商,存在急于引流、提升销量的心理,对于删差评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同时,部分消费者也愿意删除自己的差评,换取一些蝇头小利。而在不法分子的眼里,买卖双方对于删差评的需求就成了一种商机,删差评也由此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甚至形成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殊不知,这笔“生意”已经违反了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出售和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的,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删差评的,涉嫌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经营秩序;通过电话短信骚扰消费者的,还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而整起事件中,受伤更深的,可能是消费者对商品作出真实评论的权力,尤其是作出差评并展示差评的权力。如果好评可能是假的,差评可能被删掉,那么,我们所看到的评论区,又能有多少是真实的反馈、能作为购物的参考呢?这样的评论区和评价体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评论权和差评权?对于侵犯了消费者评价权的人,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形成震慑?
岳屾山律师表示,消费者评价体系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删差评行为涉嫌扰乱市场秩序、欺诈消费者和不正当竞争,提高对于信息泄露的监管和打击力度,更值得关注的,除买卖双方外,玩儿坏了“点评生态”的“黑中介”,除了可以花钱刷好评,还可以付费删差评。让刷分控评“明码标价”,可谓坑了顾客、乱了市场、苦了商家。
从商家角度:如果产品质量不好,就算是“好评如潮”,也不会有回头客。从电商评价机制,平台和商家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有效维护“差评权”,既是避免消费者权益受损,也是维护电商的诚信“生命力”。这件案子里,删差评的团伙已经抓了,那么他们的客户是谁呢?究竟有哪些商家花钱找人以违法手段删差评,平台与警方联动,给予应有的处罚并予以公示,让所有商家都认识到侵犯消费者评价权和监督权的后果,从而形成震慑,净化整个电商交易的环境。消费者自己的权益,为了几块钱的返现删差评,给好评,这其实是损害了消费者群体的整体利益。今天自己骗过了别人,明天也有可能被别人的评论骗。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