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夕,全国首份《中国家庭团聚质量白皮书》正式发布。这份由平安人寿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国内家庭团聚质量普遍不佳,过去5年,超过1/3的国人中秋未与家人团聚,家庭普遍团聚次数少、时间短、质量低,严重影响个体幸福感。
据悉,中国家庭团聚质量的调研邀请了包括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十几家知名媒体共同以线上方式进行问卷收集,最终获得7万余份有效调研样本。白皮书显示,在中国约2.5亿规模的流动人口背景下,受访者中62%的人每年与家人团聚不超过3次,51%的人每年家庭团聚累计时间不超过7天。这之中,又以一线城市与农村的占比最高。而每年中秋都能与家人中秋团聚的人只占22%,超过1/3的受访者甚至五年没有在中秋与家人团聚过。
更让人唏嘘的是,中国家庭的团聚质量普遍不高。将近半数的受访家庭在团聚时,除了吃饭外其余时间都是各玩各的;而且,36% 的受访者表示团聚时经常没话题可聊,“起床了” “吃饭了”是最常说的话。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团聚能够显著影响自身幸福感,但对于现有的家庭团聚状况明确表示满意的受访者却只有21%。在《深圳晚报》副总编、深圳ZAKER首席执行官兼总编周智琛看来,这个结果很好地印证了一种现象,即远离亲人与故乡的“无根”,会引发诸多弊端与无奈。
而导致中国家庭团聚频次和时长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工作而引发的“人口流动”。报告显示,从 1982 年到 2015 年,中国流动人口从 657 万增长到 2.47 亿,翻了37.5 倍。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来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地区寻求发展,一般只有到了春节才回家见双亲;而其中的已婚已育人群,大部分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安家置业,又不愿回家发展,多半只能把孩子放在老家父母那里隔代抚养,导致留守儿童现象,也因此缺失了最基本的亲子团聚。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院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民意研究中心主任张森教授表示,这个问题是社会转型会出现的“发展中问题”,跨过这段时期自然会解决,现阶段应该倡导儒家传统价值观——“忠恕之道”,只有理解,方能缓解问题。
针对“中国式团聚”令人担忧的现状,白皮书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建议,如制定“家庭网聚日”、培养家庭共同兴趣、加强成员的互动沟通等。
(编辑:孙燕)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