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视频,未必有真相。“先发钱直播,拍完后再收回去”,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两名男子在某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而在直播结束后,又把钱拿回来。据报道,涉事男子为某直播平台主播,他已承认此事,目的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
当地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若获证实,这种伪慈善实属恶劣。披着慈善马甲,却行不义之事,即便不对穷人温柔以待,也不该把他们当成道具。除了“慈善”之外,该事件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直播,一个是主播。涉事主播之所以在直播平台上卖力表演慈善,就是为了涨粉丝、刷礼物。他们所消费的不只是凉山农民的善良,还消费了粉丝的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主播赚到的就是满满一口袋”。
只要能名利双收,就不停秀下限,已成为不少主播的套路。如果说直播生吃老鼠、蝙蝠,以及生吞癞蛤蟆,属于开启自虐模式,那么以直播“造人”、露点为时尚,则把直播变成了“肉搏”“以色事他人”。还有主播与粉丝打赌,“赢了拿奖品,输了脱一件”。更有甚者,有的主播以挑战法律为能事。比如某主播混进大学女生宿舍,偷偷直播女生生活。
纵观那些灰色化生存的网络主播,大抵有三个特点。一是有胆量、无底线。什么都敢直播,无所不用其极,你敢直播捅马蜂窝,我就敢直播吃玻璃,信奉比丑、比烂、比刺激的撩人逻辑。二是有迎合、无节制。不怕表演粗鄙,只怕无人打赏,信奉“越猎奇越有受众,越敢挑战越能获得掌声”的商业逻辑,目的很明确——换来真金白银式的“犒赏”,以及不断攀升的粉丝数量。三是有自由、无约束。一些主播尺度颇大,极尽魅惑,但所在的直播平台仿佛视而不见。只要无人举报,不被监管部门“盯”上,平台便若无其事、置身事外。
互联网应该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而不能沦为潘多拉的魔盒。尽管行为失检的网络主播只是少数,但他们给正在成长中的直播业带来隐患。众所周知,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各种直播平台井喷般涌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网络直播平台。
一方面,全民移动直播的时代正在款款而至,技术改造生活,这是科技的魅力。另一方面,网络直播泥沙俱下,直播平台乱象丛生,比如,充斥淫秽色情、暴力、赌博、诈骗等违法违规信息。新生行业既需要发展空间,也离不了适当监管。如果相关从业者只顾踩油门,追求飙车式的快感,就面临倾覆的危险;如果把准不了方向盘,也有迷失自我的风险。网络直播业亦不例外。对于主播而言,不该靠满足粉丝的窥视欲、猎奇心、恶趣味而博出位;对于平台而言,更应该尽到监管责任,野蛮成长毕竟难以持续,吹大的虚假繁荣最容易破裂。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平台、主播和用户的行为都做了规范,尤其对新闻信息直播提出了资质要求。更早一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开展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应具有相应资质”。不难看到,对网络直播的监管越来越制度化,也越来越法治化。从制度安排到层层落实,尚有不短距离。尽管直播因实时性特点而增加管理难度,但作为主体责任的承担者,平台却无推卸理由。遏制乱象,从提高门槛到实时监督再到事后惩处,每个环节都不能失守。
“科技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爱因斯坦早就如此提醒人类。面对移动直播的奔腾之势,我们准备好了吗?对新技术的应用,职能部门有襟怀欢迎,也该有能力管理。最重要的是,从业者们应该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站在科技时代的高地上,勇于承担使命,不让责任抛锚,整个行业才越来越有前景。
(编辑:周杰)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