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世界有疑虑也有期待。70年后的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国的利益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
《与世界对话》专访全球多位名人政要和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崛起的中国如何与世界其它国家一起面对挑战。
穆罕默德·尤努斯,诺贝尔奖得主、普惠金融“小额贷款之父”。
他开创了无抵押小微贷款模式格莱珉银行,致力于利用金融帮助贫困者脱贫致富,他也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
如今,“格莱珉模式”已被复制到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41个国家,惠及全球1600多万个低收入家庭,这当中也包括在中国建立的11个项目点。
事实上,金融扶贫也一直是中国在扶贫攻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实践,中国已走出一条以精准扶贫为基本方略的特色扶贫开发道路,除金融扶贫外,还采取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2013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也从10.2%下降到了1.7%,成为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在接受《与世界对话》专访时,尤努斯对于中国的扶贫成就,用“前所未有”这样的词语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的扶贫成就离不开人民全身心的投入,和领导层提供的政策支持。而中国的扶贫实践也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更多值得借鉴的方案。
访谈实录:
秦忆:尤努斯先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开创的无抵押小微贷款模式,影响深远,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实践,应该说也受到了你的影响,而您也十分看重中国,二十多年来多次造访中国,推广您的格莱珉银行模式,为什么?
尤努斯:我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中国是最早邀请我过来的国家,受到了高层的接见,主席、总理等等,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所以中国是高度重视,不论是政府还是央行和各部门,同时,中国的社会组织也参与到其中。中国社科院也非常感兴趣,试图去复制这种模式。从那以后,这在中国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项目。中国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人民有种"企业家精神",这一点人尽皆知。除了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中国的文化也更加营造出这种企业家精神。但如果没有资金,这种精神就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秦忆:是的,在中国也是一样,农民要脱贫,就要想办法把自己的产品加工好,卖出去,这中间,资金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么在你看来,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我们注意到它采取了一个类似去中心化的朋友圈,有点像区块链,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尤努斯:我的想法很简单,要保护一个人,让他远离高利贷的话,那我就自己借钱给他。这个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是我的初中,于是我开始把自己的钱借给别人。但我当时不知道它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到了某个阶段,我才想我应该建立一家银行,因为我的钱快用完了。这个模式就是这么开始的,所以这不是一开始就有很高技术的,像区块链这些技术都是后来规模做大以后才有的。那么后来我们引入高科技,让整个信息数字化。因为后期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快速进行处理,还有很多财会工作要做。也希望有人能想出办法,如何使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来提供便利,让更多被(金融)排除在外的人能够获得资金,也就是所谓的"排他性"。如果区块链能够消除排他性的话,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使用吧。
秦忆:在过去的六年中,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差不多8000多万人,中国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则比十年前增长了10倍,您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尤努斯: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成就。有成千上百万人就这样成功脱贫,达到了他们从未设想自己能够达到的经济水平。中国做到了。这让我们相信,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全身心投入,有领导层提供适当的支持,就能够成功,这就是中国的经验。这需要投入很多精力,进行很多的积极开创的行动,而且他们也真正地为之努力了。
秦忆:我们知道由于工作关系,您也经常去到中国的贫困边远地区,您也曾提出,有很多年轻人正在离开村庄,那怎么能帮助他们留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尤努斯:在农村地区有很多活动和变化。生产已经完全改变了,但是同时也有一件事在发生,那就是年轻人正在离开村庄。如何吸引年轻人留在村庄里呢?建立村庄经济,使其成为社会总生产能力的有力补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村庄或是社区可以生产有全国影响的产品或是产生有全国影响的印象,并且为此感到自豪等等。以中国现有的技术,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金融能成为一个很有力的工具,可以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而且不仅仅是满足于小规模,要当能够成长的创业者;要让他们不为没有去大城市、进工厂工作而后悔,让他们在工厂中感到开心,对农产品的加工、制作手工制品,不仅仅是为全村消费,而是要为了全中国消费,甚至面向全世界。这就是中国人民天生就有的技能,只要有适当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丹 张经义 李源清 编辑:毕俊杰 董亚欢 王仲 蔡晨艺 赵歆)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