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新增了17项,建设改善1000间生产一线职工工间是其中之一。在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建设工地地下89米处,有着一间小小的工间休息室,陪伴着近百位一线工人跟着盾构机一路前行。让我们一起深入地下,去这个位于长江底下的休息室看看。
再一次来到崇太长江隧道的施工现场,距离4月见证世界最大直径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始发,已经过去了240多天,大家伙早已深入到了长江水底。
据中铁隧道局崇太长江隧道项目工会副主席李童介绍:“目前掘进到1615环了,差不多是3200多米,我们会安排电瓶车来进行运输,不然的话工人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比较长。”回想上一次,掘进到1500多米时,记者曾是步行进入的,当时仍是高温时节,在闷热的隧道里走了半个小时,人已几近虚脱。对常年要在一线的工人们来说,每天来来回回的辛苦可想而知。
这一次,坐上电瓶车20来分钟,我们才抵达了目前掘进到的3200米位置,再一次见到了老朋友“领航号”。旁边还有一个新朋友——一间蓝白色调的休息室。李童告诉记者,这个职工工间休息室就是穿越在长江底下的爱心小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配备有空调和饮水机。”
这间休息室原本是打算建在地面的,但考虑到崇太长江隧道全长14.25公里,目前才推进到3公里左右,一线工人往返坐电瓶车需要近40分钟,步行要1个半小时,为了让工人们能省下更多的休息时间,项目方想办法在三号拖车上腾挪了10平米,把休息室搬到了离一线工人最近的地方。
今年夏天连续高温,加上隧道里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再配上不停歇的机器轰鸣,施工现场就是个嘈杂的“桑拿房”。当时,记者来到了这个盾构拼接设备的底部,就感受到声音十分嘈杂,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一线工人在这里一待就要一整天。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人们的每一步操作仍然必须做到精确无误。“在量盾尾间隙不能大于55毫米,为了控制管片的椭圆度,保证它间隙合适,不会产生变形。”中铁隧道局崇太长江隧道项目技术员刘利介绍。
中午时分,午饭会送到小屋,工人们默契地轮流吃饭,在小屋里享受片刻的放松。也只有在这时,记者才能和大伙儿聊上几句。工人胡振权表示:“平常偶尔到这边喝个水,吃个饭,安安静静休息一下,要是没有这个小屋,那只有在外面待着,机器声音非常吵。”
随着盾构掘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一线的工人可以分班作业,但吃完饭喊他们多歇一会,他们也不肯。“吃得差不多,就该去干活了,我们一线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
机器仍在轰鸣,但好在有这么一间移动小屋,让忙碌的一线的工人们能稍事休息,喝一口热水,享受片刻安静。目前这个爱心小屋,每天都会跟着整个盾构机,在长江底下前进二十多米,等到它抵达江对岸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整条沪渝蓉高铁的全线贯通又近了一步。
今年,建设改善1000间生产一线职工工间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已经以105%完成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这些生产一线职工的小屋,不仅建在了长江底隧道里,还出现在了机场站坪、青草沙水厂,甚至碧海前哨的绿华岛上,一座座小屋提供的服务虽然简单,但也是穿江过海、温暖送达的城市温度。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王岑峰 |
摄像: | 沈曦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