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珠海一男子因在家中食用蟾蜍中毒,经抢救仍不治身亡。
蟾蜍俗称“癞蛤蟆”,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之一,可入药,但直接食用容易引发悲剧。不少人表示,现在都不敢随意吃蟾蜍。
食用蟾蜍中毒、致死的案例并不罕见。去年,海南文昌市文城镇一村庄中,3名村民食用自捕自烹的蟾蜍后,出现腹痛、上吐下泻等食物中毒症状。送医后1人治疗无效去世。
据悉,蟾蜍的皮肤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蟾蜍表面腺体和耳后腺分泌白色浆液,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蟾毒配基、蟾蜍毒素、蟾毒色胺类等。蟾蜍中毒多数是因为吃了污染蟾毒的蟾肉,或服用过量的蟾蜍汤引起。
有人认为蟾蜍去除皮和内脏就没毒,甚至把蟾蜍当菜食用。但其实,蟾蜍的毒性成分不仅存于腮腺和皮肤腺,还可能存于肌肉、肢爪、肝脏、卵巢中。一般烹调法不能破坏其活性。
蟾蜍毒素毒性强,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医生提醒街坊,切勿随意食用蟾蜍,如不慎误食并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编辑: | 范燕菲 |
责编: | 余寒静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