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聚焦困难重度残疾人这一特别需要帮扶的群体。自2023年以来,新增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连续两年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那么项目实施情况如何?重度残疾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照护?
22岁的小李患有智力和语言残疾,日常起居需要有人24小时照护,可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异地,之后,小李的照护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二老实在不堪重负,最后选择将孩子送进了干巷敬老院。护理员说起小李:“控制不住的时候,他有时候要砸东西、打人,他爷爷奶奶都老了,所以他奶奶说这个小孩子比较顽皮,在家里也受不了。”
干巷敬老院因为地处金山郊远地区,闲置床位较多,而那时,重残人群没有专属的照护床位,因此,不少就被安置到了这些郊区的养老院中。但当时条件有限,重残人群和老人,只能混住在一起。
金山区吕巷镇干巷敬老院院长马翠英告诉记者:“像是是智力残疾的话,要考虑到他们的情绪,还有言语的沟通,照护老年人和残疾人本来有区别的,如何生活在一块呢?”
矛盾逐渐显现,一些入住养老院的重残人员,往往需要护理员花费更多精力,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以防出现其他伤害。直到2019年,干巷敬老院尝试将养老服务和重残照护服务区分开,但受制于院内硬件设施限制,最终只能暂时剔除养老功能,集中力量做好重残照护。好在,去年,新增500张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 首次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有了明确的建设指引后,院方启动了正式改造。“改造好150张床,其中50张是养老床位,100张是重度残疾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都跟上去了,都是一个单独的区域。”院长马翠英介绍。
不过,在干巷敬老院,入住的智力残疾占比高达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护理员配比必须满足1:1.5的比例。而目前干巷敬老院的100张重残床位中,还只住了30名重度残疾人,如果全部满员的话,以现在的照护力量无法满足需求。为此,院方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尝试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会请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康复师,护理员这块要跟上,同时对养老院有一个软件上的相关想法,比如说我们的心理咨询室、康复室。”吕巷镇德馨为民服务中心理事长蔡雪红说道。
和金山干巷敬老院的因势而变不同,浦东重度残疾人寄养院在07年建院初期就将重残照护服务独立了出来,这也是全国首家专门服务重度残疾人的养护机构。
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和社会福利事务中心主任于明介绍说:“第一个要集中养护;第二个在医疗上作为一个重点;第三个在康复,能够身体得到一些恢复,第四个进行培训。”于明认为,重度残疾人养护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让这些人群 能融入家庭和社会。因此除了日常的康复训练外,院内还根据养护对象的接受水平开设各类课程。近年来,又增加了公交、地铁等各类场景的体验,帮助他们学习实用的生活技能。
“培训教学这一块的话,主要是根据养护对象的接受能力开展基础的文化教学,电脑的使用教学,手工制作以及节目的编排等等,通过教学培训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浦东新区重度残疾人寄养院负责人蔺鹤坤介绍道。
目前,寄养院共照护有240位重度残疾人,像小李在这儿一住就是16年,谈及这么多年院内护理员们的贴心照顾,母亲王女士难掩激动。“放在这里我们放心。”
今年寄养院还将新增140张床位,并对院内硬件升级,上半年惠南镇能提供250张床位的新院区也将投入使用,用于照护60岁以上的重残人群。
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和社会福利事务中心副主任严晓伟坦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实更大意义程度上,应该说是一个养老的过程,所以相比较原先的重残养护来说,更多的是医疗及其人员的配备方面,我们是着重加强的。”
十四五期间,上海按计划新增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不少于2000张,闲置土地再利用、老旧设施改造升级、加快专业队伍的培养,浦东也在不断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到“十四五”末,上海各区还需独立设置至少一处重度残疾人养护机构。我们期待在更多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使用后,再加上专业服务队伍的照护能够守护好这类群体,也能够解决这些特殊家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共同享受城市带来的发展和美好。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沈曦 蒋文越 |
责编: | 虞之青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