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在去年系统打出“组合拳”的基础上,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综合施策,形成稳增长合力。
对此,郑栅洁介绍,将在强实体、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政策,加上前期实施的增发国债、降息降准、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持续发挥作用,这些都将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强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供给。
新型消费潜力怎么挖?扩内需、稳增长如何培育新动能?东方卫视两会特别报道“问政中国”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共同解读。
促进消费 有很多文章可做
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促消费被摆在了显著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促进数字、绿色、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并且明确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
针对内需不足的现状,如何挖掘有潜能的消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看来,除了增加人们的收入,可在消费本身方面大做文章,不妨从“2×2矩阵”的维度着手。具体来看,第一个“2”为“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第二个“2”为“商品与服务”,“如何将商品和服务进行结合,与传统与新型消费之间形成一个2×2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去挖掘的地方”周密说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关键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数字技术革命的机遇。目前的新型消费,更多的是线上替代线下,转化创造效益。现在“Z世代”对于幸福生活的需求,启发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革命,使其进入到生产端和供给端,从而产生综合性效益。
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周密补充道,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增加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之间的匹配。在挖掘消费潜力的过程中,着力打通消费市场中所存在的堵点和痛点,积极创新消费场景、引导需要,才能帮助消费者获益,同时起到扩内需、稳增长效果。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效投资潜力巨大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也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部署提出,将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两会期间,新一轮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引发热议。有观点就担心,一方面要扩大有效投资,而部分地方政府也面临债务压力,能否平衡两者的关系呢?
对此,张燕生认为,不妨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新审视有效投资问题,就可以看到未来投资的巨大潜力。张燕生以北京几十万每天要花3-4个小时通勤的年青人为例,如果为他们建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就能将他们的通勤时间减半,“我相信,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传统基建的新思路还是新基建,下一步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对于如何让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投资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周密认为,必须统筹规划有“全国一盘棋”的意识,积极响应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产生新一轮产能过剩。此外,还要加强要素市场建设,以可持续的模式对原有资源、要素市场进行优化,这些都是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和消费两端看,房地产行业都是重点领域。因此,“房地产”也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在张燕生看来,要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房地产“投资、商品和保障”三个功能要各自归位。在房地产的商品、投资功能方面,必须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而保障功能方面,则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的话,才能真正使得房地产业这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轨道。”
在制度保障上给予民营经济“定心丸”
近来,舆论场上关于民营经济的话题沸沸扬扬。今年两会的会场内外,呼吁尽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声音,也引发关注。
对于稳增长主力军之一的民营企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积极回应其关切。提出要针对民企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健全防范化解长效机制;针对融资难融资贵,提高民企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针对营商环境优化,着力解决民企市场准入、公平执法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报告还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提出要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对此,张燕生认为,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已经迫在眉睫,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构建一个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的环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就是‘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张燕生看来,在流行脱钩断链、逆全球化盛行的国际环境下,一定要创造“两个毫不动摇”、未来民营经济能够蓬勃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这点对于中国经济稳增长尤其重要。
编辑: | 郝苗苗 周雯飞 黄艳琳 方菲菲 史瑞钢 |
责编: | 李瑶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