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各个身怀绝技,他们又能妙手回春。他们是比文物还要稀缺的文物修复师。
一件千百年的残破文物竟要传承三代修复
白色手套,老花镜,上海博物馆角落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青铜器文物修复师张光敏。只见他正埋头摆弄一件青铜器,面前还有几件待修复完成,桌子上是一盏自制的LED灯。
张光敏于1975年进入上海博物馆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至今已经度过了42个年头,经手的各类青铜器文物多达1500多件。到他这里,青铜文物修复师已经延续到第三代。
“这个是我的师爷,我们的修复鼻祖王荣达,中间是我的师傅,顾友楚,靠边一位,就是我。” 张光敏拿着一张已经褪色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三张照片介绍着,颇有些激动。
文物修复这个行当向来都是师承制,师傅带着徒弟,徒弟再成为师傅,匠心手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第一代修复师王荣达是在1955年进入上海博物馆的,也正是从那时起,起源于宫廷的青铜器修复技艺,落地上海,并扎了根。
“你看这是一个商代晚期的青铜卣,这个豕卣(猪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发现的一个”, 张光敏给Knews记者看一件珍稀的青铜器文物。据他介绍,这件青铜卣是在1964年被师傅的师傅王荣达从冶炼厂争抢出来的,当时青铜卣只剩下了残破的半个。
“我1980年进上博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件残破的文物被放在保险柜里”,当时张光敏的师傅顾友楚对它也是束手无策。
这件青铜卣上的花纹极其精细,但又粗细不一,很难用一样工具给完全雕刻出来,再加上过去的修复材料性能不够,导致修复几度中断,就一直没有完成。
2014年,在上博修复了34年文物的张光敏才敢真正去触碰这件青铜卣。没有现成的工具,他就自己“研发”,铜皮、牛角、高分子材料,都是他的原料。
终于在2017年,这件世界唯一青铜卣真品第一次修复完成呈现在世人面前。整整53年光阴,一件跨越千百年的智慧结晶,得以在当代绽放璀璨光芒。
让张光敏引以为豪的,还有陈列在上博青铜器重点展位的“子仲姜盘”。为了实现这件国宝级文物的修复,张光敏大胆使用超声波洗牙机,用来清洗掉盘底厚厚的锈蚀。
这件文物的奇妙之处在于,盘中所有的微缩动物都能在原地作360度转动。
看到爱徒的作品,顾友楚师傅也在一旁赞叹:“他把传统的手法和现代的工艺相结合了,他成功了。”
张光敏马上就要退休了,离开这个平凡却早就不平凡的岗位,记者问他还有没有什么遗憾,他淡然地说到:“该修的都已经修过了,这一生基本没有遗憾了。 ”
新思路、高科技,双双加持,新一代修复师堪比“钢铁侠”
喜欢Cosplay,收集变形金刚,健身潜水样样在行,这可能颠覆了平常人对文物修复师的刻板印象,而张珮琛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修复师。自从大学毕业之后,他已经在上海博物馆修复室工作了24年。每天午休的时候,拉着同事一起去健身房出出汗是他一直保留的习惯。
张珮琛的文物修复室,是焕然一新的环境,无影灯、排风管、电动桌。走进房间,只见他穿着白大褂,戴着医用手套和护目镜,一点一点仔细擦拭着金银器,在灯光的照射下,刚刚清理过的金器幻彩生辉。
张珮琛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是因为要送去克里姆林宫展出,西方普遍认为珠宝应该还原璀璨的面貌,为了配合要求,所以他们才对文物进行清洁处理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古朴的美”, 张珮琛补充说。
和张光敏一样,张珮琛也是上海博物馆第三代青铜修复师,同样的传承,让他们拥有相同的修复技艺。不过现在随着修复团队越来越年轻,整体都在尝试新的修复技术。
过去青铜器的修复依赖高精度的翻模技术,一个青铜器的模具,需要被精心雕刻、分块,然后再组合到一起。仅一件器物的盖子,就要被雕刻出60多块精细的模块,然后严丝合缝地拼好。张珮琛得意地说:“原来上海博物馆有拼图大赛,但是因为我们修复组每次都拿冠军,后来这个项目不得不取消了。”
这件商晚期兽面纹斝(jiǎ),早年收入博物馆的时候,上面的柱头和下面的三足都已经缺失,但是因为没有非常可靠的依据,一直没有被修复。偶然的机会,在日本白鹤美术馆发现了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器物,于是上海博物馆决定,可以对这件文物进行修复。
张珮琛这次要使用的技术是金属3D打印,这个工艺代替了古老的翻模技术。石膏模型制作完成后,进行扫描,最后把扫描的结果传给工作室,用金属3D打印出来。曾经的修复理念是修旧如旧,这一次张珮琛想尝试把新做的东西打印成可以随时拆卸的灵活部件。这样做既能呈现器物的整体美感,又可以为之后文物的再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现在年轻的修复师,依然还要掌握传统的技艺,只有高超的修复技艺和新的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上博展览厅里,张光敏看着师傅们修复的文物对记者说:“所以我现在做事,还是认认真真,小心谨慎。师傅的这种严谨度,到现在还是对我影响很大的,我再去教徒弟,也要把这种修复精神传递下去。”
伴随着时代发展,文物修复师这个独特的岗位开始从幕后走向荧屏前。修复师期待人们关注这个行业之外,更要关注文物,和它背后的文化底蕴。他们修复过的,是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他们薪火相传的,是工匠的精神和品格。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耿博阳 陈瑞 吕心泉 刘娅静 编辑:陈佳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