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望村民。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望村民,提出了著名的“群众哭笑观”。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这位亲民、爱民、为民的大国领袖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开发事业,并提出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多彩贵州,牵动总书记的不仅仅是大数据,更有大扶贫,在这个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仍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脱贫。2016年1月12日至16日,首批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转改”活动一行来到贵州,深入基层,记录脱贫攻坚路上乡亲们的心路历程,体味他们的“一哭一笑”。
“盼望习总书记再来”
山围水绕农家院,花径小楼惹乡愁。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习总书记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边走边询问当地脱贫致富情况,并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这一句亲切的话,“种”在了花茂村乡亲们的心里,生根发芽,长出了希望,长出了动力,加快了整村小康齐步走的步伐。
近年来,花茂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通过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了从“荒茅田”到“花茂村”的华丽转身。贫困人口2015年减少到165人,除去需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无”人口140人,剩余25人2016年可全部脱贫。
村民王治强曾经在外地打工多年,随着村里的政策越来越好,他回家办起了“红色之家”农家乐。总书记来过之后,这普通的小院变得不同寻常了,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一次亲切的交谈,令王治强终身难忘。习总书记鼓励他继续发展,做大做强,如今,他将当时座谈的照片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着乡亲们一起干下去,共同富裕。“天天盼着习总书记能再来”王治强一语道出了花茂村乡亲们的心声。
产业扶贫,打工者回乡
“想孩子,想到哭”丹寨县兴仁镇中营村的黄梅回想起自己在广东打工的那一年经历,眼中还泛着泪花。如今,她已经是昌昊金煌中药有限公司的一名正式种植工人了,每月收入两千元,而且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还能收租金5000多元。除了有体面的收入,对这位年轻的母亲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家门口打工,每天回家可以见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而且业余时间她还能学习自己喜欢的广场舞。提到新年愿望,黄梅说,“希望厂里越来越好,我丈夫也能到这里工作。”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在“五个一批”工程中位居第一,发展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也是贵州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县考察九丰产业园时,曾对这种“造血扶贫”模式给予了肯定,明确表示,看中的是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
“要扶就扶一辈子,不是一年两年,我们希望老百姓在企业工作,都能学到一技之长,不管是粗加工,还是种植技术,还是物流运输。” 昌昊金煌中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
移出大山,改变命运
“在山里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坐公交车去学校二十分钟就到了。”从丹寨大山深处的高峰村搬迁出来的一个11岁的小女孩高兴地说。对于这个还在装修中的新家,孩子眼中充满了期待,盼着快点装修好,早日搬进来。高峰村的村支书田茂轩告诉记者,在山里的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非常分散,孩子们经常是一个人走山路,这是让他最揪心的。
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等农村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举措,帮助群众挪穷窝、拔穷根、脱贫致富。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峰村自2014年实施生态移民整村整组搬迁以来,共移民27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6.4%,新房分50平米和100平米两类,村民可以根据经济情况选择。一套价值6万元左右的50平米的房子,一家四口居住,每人补贴7000元,村民仅需自己担负一半价格。如今,搬迁下来的多是年轻一代,还有很多老人留恋老房子和田地,不愿下山。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表示:“对于实在不想搬迁的村民,我们考虑将其转变为林业工人,帮其脱贫致富,对于搬迁下来的贫困家庭,对其进行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在城里打工,或者进行创业。”
锦绣之道,复兴民族村寨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在家庭里地位不高的女性更易成为贫困人群。随着社会的极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群落受到冲击,很多精湛的技艺已经失传。2013年,为推进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就业同步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贵州省实施“锦绣计划”,与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全力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等生产性服务业,并为妇女就业搭建平台,筑起“无围墙工厂”,促进“居家灵活就业”。
在晟世锦绣公司的手工坊里,身着苗族服饰的美丽绣娘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本能歌善舞、性格开朗的她们,因为有了体面的工作,而变得更自信,有些绣娘的刺绣所得甚至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其他绣娘相比,今年49岁的王兴兰因长期劳作,并不擅长刺绣,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她对每天能获得60元的工费非常满足。社会企业依托苗绣,以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式,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还提高了民族妇女群体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
社保兜底,安享晚年
在脱贫攻坚的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专门并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出了由社会保障来兜底、加大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其脱贫的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
在丹寨县的卡拉村里,80岁的蒙阿婆挑着担子行走着,看到记者为她拍照,老人露出慈祥的笑容,还好奇地看看相机里的照片。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正是享受低保政策,社会兜底脱贫一批的受益者。
卡拉村的村支书王玉和说,蒙阿婆是村里仅有的9户贫困户之一,她的儿子丈夫都去世了,女儿远嫁外地,村里还有侄子。她原本不符合低保条件,但是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村里对她进行了帮扶,将老人纳入社保兜底脱贫户,每年对其补贴2800多元,逢年过节还送去慰问,并且每天有工作人员负责去照看一下老人。随着新扶贫标准的提升,蒙阿婆的补助会增长到每年3000多元。当问及为何不愿去县里民政兜底的养老院时,老人笑着说,“村里好!”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