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妈妈搂着熊宝宝,在一块浮冰上休息,四周已没有其他可以立足的冰块。如果脚下这块冰也融化,它们就可能因体力不支或缺少食物,累死在海里。
这一幕让人揪心,却因离我们太远,未能引起足够警醒。
而这个夏天肆虐的山火、异常的炎热,却让人有了切肤之痛。
北极熊会是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因为气候变暖而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吗?
极地的冰
7月9日,格陵兰伊纳苏特岛上,居民们一觉醒来,发现如自由女神像般高的巨型冰山,突然“造访”,稳稳地停在小岛岸边。
身处北极圈,居民对夏季漂浮的冰山早已见怪不怪,但这个百米高、千万吨重的“怪物”,还是让所有人惊恐不已。如此巨大的冰山一旦崩解,将引发海啸,吞噬整个村庄。
乘着破冰船靠近冰山,冰上深浅不一的裂缝清晰可见,冰块不停碎裂下落,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崩坍似乎就在一瞬间。
“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冰山。”岛上的居民如是说。
小岛上的部分民众也因此被紧急疏散。
幸运的是,冰山在小岛边停留一周后,向北飘走。
警报解除,但问题依然存在:这座冰山,究竟从何而来?
两周前,纽约大学冰河学家奥朗德,在格陵兰东海岸边,用延时摄影,记录下一座6.4公里长的冰山,从格陵兰黑尔海姆冰川上断裂,一分为二的磅礴场景。
断裂的冰山约有半个曼哈顿大小,重达百亿吨,大约是出现在伊纳苏特岛边的冰山的一千倍。
“我简直不能相信我所看到的一切,”奥朗德说:“出现在伊纳苏特岛边上的冰山,其实就是冰川断裂的典型例证。”
换句话说,虽然科学家不能确认伊纳苏特岛边的冰山到底从何而来,但能肯定它是从某个冰川上掉落下来的。
冰河学家奥朗德拍摄的冰川断裂的视频截图
今夏格陵兰岛的海冰变化程度,已经达到让科学家感到“恐怖”的程度。
格陵兰岛北岸海域,被科学家称为“最后冰区”,这里长期覆盖厚冰,终年不化。
然而,在热浪冲击下,“最后冰区”已经失守,大面积海冰开始破裂,规模之大,让人担忧。
丹麦气象研究所研究员莫特拉姆说:“格陵兰岛北面的冰,几乎全部严重破裂、解体,格陵兰岛北岸出现开阔水面,这非同寻常。”
更大的崩塌发生在南极。
2017年7月,南极发生“史上最大冰山脱离冰架”事件,引发全球关注。
一座面积接近上海大小的冰山A-68,从冰架拉森C上崩裂。
新生冰山A-68,向东北方向漂移,极有可能不断分裂,变成更小的冰山和冰块,最终融于海洋。
冰山A-68从拉森C冰架上崩解出来
拉森C的崩解,其实并不是南极冰架第一次崩裂。拉森C的“二哥”——拉森B,于2002年粉碎性崩解,真真切切地碎了一海洋。“大哥”拉森A,更是于1995年早早崩解。
极地冰川的崩裂融化正在加速,而且比人类预想的速度要快得多。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
全球范围内,海洋表面的温度升幅最大,近几十年来,海洋上层75米以上深度的海水温度每十年上升0.11摄氏度。
海洋大幅变暖,升温的海水正是冰架解体、冰川崩解、冰量加速减少的帮凶。
与冰雪表面将太阳辐射反射向天空不同,冰雪消融而成的海水,反而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于是海水加速升温,继而导致冰川加速融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海冰是地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海冰越少,地球也就大概率地越来越热。
糟糕的是,事态似乎正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在北极,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观测数据,过去40年里,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只剩下约350万平方公里。
在南极,《自然》杂志2018年6月的文章指出,1992年到2017年之间,南极在短短25年里,已经失去大约3万亿吨的冰。在此期间,南极的冰损率从每年530亿吨增加到1590亿吨。
极地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正在大幅增加。
北极的冰量在不断减少
北半球的火
在太空国际空间站,能看到北美上空冒起的滚滚浓烟。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全境,十几处起火点,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火灾。
鲜红的火焰如张开的血盆大口,不断吞噬着大片森林、牧场和建筑物。这里如人间炼狱,大片土地焦黑难辨,浓烟遮天蔽日。
在高温、干燥空气和大风的共同催化下,山火火势凶猛,迅速蔓延,难以扑灭。
其中,燃烧多日的"门多西诺联合山火"最让人揪心,山火过火面积已超1148平方公里,相当于烧掉了整整一个洛杉矶。
克利夫兰山火,则在燃起的短短两个半小时内,过火面积达283公顷,约为30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加州居民丹尼尔说:“我们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了,但几乎没有应付过这样的灾难。我住在山谷的东边,野火就在我家后面烧,晚上根本睡不着,我有三个孩子,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如此巨灾,需要消耗庞大的消防资源。
1000多辆消防车、12架直升机、17架灭火飞机、59台推土机投入灭火前线,1.4万名消防人员、2300名军人,甚至连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消防员都赶来支援,奋战在美国的各个火场。
山火一旦肆虐,火情往往难以控制。
漫山遍野的大火至今没有停歇的迹象,也没人能够给出大火被扑灭的具体时间。
8月6日,白宫不得不宣布,加州进入"重大灾难"状态。
大西洋另一边的欧洲,情况也不容乐观。
从跨入北极圈的瑞典到面向地中海的希腊,几乎整个欧洲,都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热浪袭击。40多度的高温天在各地频发。
7月,瑞典经历了260年以来最诡异的天气。
瑞典属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二十多度,阴雨绵绵,颇为舒适。
但今年夏天,瑞典一反常态,不仅连日高温,而且滴雨未下,北极圈内部分地区的气温一度超过30摄氏度。
更为糟糕的是,在高温炙烤下,这个森林覆盖面积达64%的国家,正在大面积地变成“火药桶”。
瑞典全境,50多处森林起火,受灾面积超过三万公顷,财产损失一时难以估量。
约克莫克,是瑞典最北端、位于北极圈内的一个美丽小镇。这里森林湖泊环绕,风景秀丽。
然而,整整两个月没下过雨的小镇,在短短12天内,发生了8次森林大火,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烧掉了相当于900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
这个3000多人口的小镇,仅有3名正式消防员。教师、学生、导游等全都成为消防志愿者,与森林大火展开战斗,保护家园。
哲学博士埃德伯,也是其中一员,他说:“很明显,这与气候变化有关,在瑞典,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我们以前就没见过这种干旱天气。”
约克莫克消防队长伦德斯托姆,在火灾密集爆发的那几天,整整43小时没能合眼。面对记者,他拿出了稍早前拍摄的照片,说:“看到没?连河流都烧干了。”
约克莫克的森林管理员展示被烧焦的树木
更让人心痛的是,大火吞噬的不仅仅是森林树木,还有更多鲜活的生命。
7月23日,希腊雅典地标性建筑之一帕农神庙的上空,没有了往日的蓝天白云,取而代之的是滚滚浓烟。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大区接连发生两起山林大火。
40度高温,12级强风,火灾瞬间恶化,居民无处可逃,消防员也无力回天。
大火最终导致90多人丧生。
这个夏天,北半球就这样“火”了。
美国、瑞典、希腊、葡萄牙、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英国、德国、挪威等国,纷纷遭遇程度不同的森林火灾。
更为糟糕的是,树木燃烧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我们为何关注气候变化 ?
很多人对气候变化这一议题并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
例如,有研究认为,1998年厄尔尼诺之后的约十年里,“全球气温似乎没怎么上升”。
还有研究认为,近半世纪以来,海平面每年只上升1.3—1.5毫米,上升速率并没有那么可怕。
支持这些数据和观点的人认为,气候研究机构通过操纵数据,人为制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议题,以此来吓唬政府和民众,以期拿到更多气候研究、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入。
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当属美国总统特朗普。他不止一次说过,气候变化是个骗局,不相信气候变化由人为因素导致。
社交媒体上,他多次炮轰气候变化议题。他说:“应该禁止‘全球变暖’这种扯淡言论”。他甚至放言“让全球变暖来得猛烈些吧”。
2017年6月,特朗普还顶着30多度的高温,冒天下之大不韪,任性宣布美国退出由195国签署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然而,上任近两年来,老天爷数次“打脸”特朗普。
2017年,美国受到“哈维”飓风和破纪录的“艾尔玛”飓风袭击,损失高达2900亿美元。而加州漫山遍野的山火,同样造成巨大的财力物力损失和人员损伤。
问题是,这些越积越多的极端气候案例,会不会逐步改变特朗普,和他身后千千万万反对气候议题的人的想法呢?
2017年6月 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开篇这样写道:
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许多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气和海洋已经变暖,积雪和冰量已经减少,海平面已经上升。
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显的,近期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历史上是最高的。近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2018年,这个冰雪融化、山火遍野的夏季,应该足以让很多曾经不关心也不相信气候变化人意识到,气候变化不是“狼来了”的传说,而是人类眼前真切的生存威胁。
延缓气候变化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从政策指导、全球协力、减少碳排放,护林育林、治理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但我们每一个个体,至少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随手关灯,多走路少开车,使用清洁能源等来降低能源损耗,减少碳排放等等。
极地的冰,北半球的火,看似离我们很远。
但北极熊的遭遇,不会永远只停留在北极。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