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军坟前的“红军菩萨”小红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佳勇)日前,由中宣部组织的全国重点媒体“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遵义小龙山红军烈士陵园,在一座“红军坟”前的一座铜像下,随着讲解员杨苏的讲述,大家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红军长征年代。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有一位名叫龙思泉的年轻卫生员,医术高明,时常为村民治病,一次外出救治病人时,队伍提前转移,卫生员在追赶部队途中,被敌人残忍杀害,时年仅18岁。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孩来请卫生员,说是他爸爸病了,卫生员跑了几十里路到病人家里,可就在这天夜里,卫生员所在连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立即出发前往下一站,但出发时卫生员还没有回来。”遵义会议纪念馆解说员杨苏深情并茂地说。
部队出发时,给卫生员留下字条,请房主刘大伯转交,让卫生员追赶队伍,卫生员回来急速追赶部队的时候,后面传来了几声枪响,卫生员就此倒在了长征的路上。
卫生员牺牲后,老百姓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掩埋了他的遗体。因不知这位红军小战士姓名,墓碑上就刻了“红军坟”三个字,老百姓还把他当做红军“菩萨”来祭拜,敌人曾多次毁坟,群众也曾自发与敌人斗智斗勇保护了坟墓。
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老红军钟有煌带领学员从重庆野营拉练到遵义,听到“红军坟”来历后,忆及当年他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军医当该团撤离遵义开始四渡赤水时,二营卫生员龙思泉因外出为群众看病没能随部队转移,一直下落不明。随后经多次调查考证,该卫生员就是当年下落不明红军卫生员龙思泉。
“红军坟”的主人终于确认了,“红军坟”也成为红军长征军民鱼水情的见证和象征。为了继承红军优良传统,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当地人以龙思泉为原型,铸造了一座铜像,他们亲切地把龙思泉称为“小红”。
80年后,遵义当地成立了“红飘带医疗队”,发扬革命烈士龙思泉的“红药箱”精神,将医疗服务送到贫困山区。
“红飘带医疗队”由遵义名城医院院长李忠禄发起成立,集合了名城医院的中西医全科、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家20余人,针对遵义边远贫困山区就医困难的群众,不定期送医下乡。
“龙思泉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我们。”李忠禄告诉记者,“红飘带医疗队”已成立三个小组,每组由专家带队,定期到遵义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送医下乡,以此把红军烈士龙思泉一心为百姓看病的精神传承下去,继续新的长征。
截至目前,“红飘带医疗队”先后到遵义务川县砚石镇、柏村镇、仁怀市大坝镇等地,为300多名就医困难的群众提供义诊服务,并发放医疗卡,对边远山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进行免费治疗,同时也对乡村医生培训60余人次。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