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俄罗斯联邦档案署共同举办、上海市档案局(馆)承办的“负笈莫城为报国——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档案文献展,近日亮相上海市档案馆。
作为《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2021-2025年工作大纲》合作项目之一,展览汇集了由中俄两国档案部门精心挑选的百余件珍贵历史档案,分为“两所大学的建立”“赴苏求学”“学成报国”“著名校友”四个篇章,以人物为中心,围绕曾经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过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展开,重点介绍中国留学生在两所大学的学习工作情况。
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莫斯科东方大学,创办于1921年4月,专门为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以及苏联中亚各民族培训干部,1938年停办。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原为创办于1925年10月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此名,招收来自中国的进步青年,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1930年停办。
这两座“红色大学”,曾是锻造中国进步青年的熔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展览展出由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提供的关于组建两所大学的相关档案:包括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组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会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决议;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在莫斯科组建中山大学的决议;以及两所大学的章程等相关档案文献。
两所大学成立后,中国一些先进青年满怀革命热忱赴俄求学。1921年至1925年,中国学生通常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3年初到1924年9月,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人数多达100余人。1925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后,两所学校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从1921年第一批学员赴俄到1930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停办为止,先后有近1400名中国留学生求学。
最早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是1921年4月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上海外国语学社派去的,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王一飞等,被编为中国班。考虑到回国后的安全问题,每个中国班学员都起了一个俄文名字,如任弼时取名布林斯基、萧劲光取名查戈洛斯基。
展览展出了中央档案馆提供的关于派中国革命青年赴苏求学的档案,包括:陈独秀关于莫斯科东方大学15名中国学员的证明信;关于选拔60人到莫斯科学习的中央通告第三十四号;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关于招收革命青年到莫斯科入读中山大学与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的通信等档案文献,以及留苏、留法中国学生的合影。
回国后,留苏学员们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近代中国的救国图强和民族解放进行不懈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他们大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优秀的留苏学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展览展出了1925年陈独秀关于调一部分同志回国工作问题给中共旅莫支部的信;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主任任弼时回国后致旅莫斯科诸同志的信;中共中央、团中央致莫斯科全体中国学生同志书等相关档案文献。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怀着救国图强的满腔热忱赴俄留学。他们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真理和斗争本领,探求中国前进的方向。以他们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回国后,带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投入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负笈求学为报国的壮丽篇章。
展览展出了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李富春、张闻天、吴玉章、徐特立、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张人亚、关向应、林育英、王一飞、熊雄、张宝泉等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的相关档案文献。
其中包括:1926年6月13日,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九班中共党小组组长,多佐罗夫(邓小平)填写的《党组工作调查表》;1925年2月19日,陈延年给旅莫支部的信;1925年12月4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生纳杰日金(向警予)的履历表;1924年,关向应赴苏前给其叔父的信。
编辑: | 章海燕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