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变革——中国“入世”20周年系列圆桌会》
之《双赢的决定》
【开场白】
尹凡: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入世"20周年特别节目,我是主持人尹凡。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标识,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今日之中国正以其自身稳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推出三集圆桌会,邀请经济学家、国内外企业代表、国际智库学者等,围绕"双赢的决定"、"开放没有终点"、"变革与担当"三个话题展开讨论。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双赢的决定"。
【嘉宾介绍】
今天做客圆桌会的是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和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同时中国WTO研究会的副会长霍建国和比利时经济学家、前欧盟委员会主席首席经济顾问安德雷·萨皮尔,也将在线参与我们的圆桌会。欢迎几位的到来。
【导语】
二十年前在多哈落下的那一槌,定格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同时,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故事。
【VTR】
【同期】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部长级会议一致通过。
【解说】
2001年11月10日,卡塔尔首都多哈,随着大会主席敲响木槌,中国长达15年的"复关"和"入世"谈判进程终于结束。
【同期】
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因为我们有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有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抓住这个机遇,发展机遇,迎接挑战。
【解说】
为了这一槌,中国等了整整15年。
1986年7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中国向关贸总协定递交"复关"申请。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与当时世贸组织要求的公平竞争、有无歧视等一些原则的差距巨大,中国接受了五年多的审查。
1995年1月,世贸组织代替关贸总协定开始运作,中方决定"入世",并根据要求,与世贸组织的37个成员开始双边谈判。其中光关税谈判,就涉及了6000多个税号,首要面对的是美国。受中美关系影响,谈判几度中断又几度重启,在这一阶段的谈判当中,中国大胆地自主降低关税,并承诺在中国"入世"后把关税降到9.8%。
经过艰苦努力,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同意,以灵活务实的态度,解决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问题。中方最终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达成协议。
【访谈】
尹凡:中国人"入世"的起点其实是1986年,(当时)改革开放还不到10年时间,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提出加入世贸组织这样一个(决定)?
周汉民: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来就是以融入世界为鲜明特征。从1978年11月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决议,我们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始,1978年到1986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情,都是以开放为标识的:比如我们开始引进外资,第一部立法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部立法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也在准备《中外独资经营企业法》。所以特区之外第一个独资企业,那是在1984年于上海建立的,那个叫3M,第一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五个特区(当时是四个),1980年成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然后1984年,中国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上,选择14个城市,叫沿海港口城市,上海也在里面,这已经到了1984年。然后就在这个时刻,中国加大了立法的力度,比如我们就在这两年之间,从1984年到1986年,我们制定了《民法通则》,我们中国加入了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我们史称《纽约公约》,所以水到渠成。
尹凡:霍会长,刚才周主席给我们回顾了一下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的历史,您有什么补充吗?
霍建国:从我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入世"大致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因为前面是GATT关税贸易总协定,后面是WTO,而且两个阶段应该说从重点内容上看,是有明显区别的,那就是前一个阶段,最初加大的是对中国经济制度和贸易制度的一个审议的过程,它是一个对标的过程,后面才涉及到更多市场准入的谈判,到底怎么开放,开放哪些内容,而真正的复杂的谈判是在后半阶段,WTO之后,集中在市场准入的这个讨价还价上,谈判就进入了比较艰巨的阶段。进入到下半场,实际上是美欧利益的一个争夺,也就是说他在1994年不会同意中国就恢复关贸总协定的地位,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前面你达标了,后边很多市场准入的条件还没有谈好,还需要中国在具体的开放上做出一些承诺。所以后半场反而变得更加尖锐、更加困难。
尹凡:我们接下来这位嘉宾,多年研究中国和WTO的关系,2001年到2004年期间他还担任了欧盟委员会主席首席经济顾问,安德雷·萨皮尔先生,所以请教您,在您看来中国加入WTO之后给中欧之间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萨皮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件非比寻常的事。在此之前,世界贸易组织其实并不能算是"世界的",中国是这个"拼图"的一部分,加上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如今中欧贸易额的增长是中国加入前无法想象的,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尹凡:萨皮尔先生说没有中国的WTO是不完整的,欧洲也显然无法接受一个没有中国的WTO,霍会长,在"入世"的谈判过程中,您的身份当时是国家经贸委外经贸司的副司长,涉及很多问题都是您具体负责去协调和推动的,所以您回忆一下,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霍建国:难点是集中在市场准入方面,也就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当时会涉及到国内很多部门的一些利益。例如像汽车的开放,允许不允许外资进来独资,我当时在经贸委外经贸司,我们侧重的是进口的一些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品原材料的安排,像化肥、钢材,还有一些重要的有几个品种。还有商业的开放,就像沃尔玛、家乐福,他们要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如何安排这些开放。就在整体的谈判当中,实际上中国始终坚持了两个原则:一个原则就是中国坚持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因为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这在世贸组织的安排开放上是有差异的,和发达国家是不完全一致的,例如他们的关税,发达国家要降到5%以下,那发展中国家可以保留在10%这个水平。另一个就是我们始终要坚持,一定要保护好国内的一些"幼稚"产业,所以你看中国"入世"的服务业的开放内容,像银行可以允许它进来,但是要先注册一个办事处,然后再两年、三年成立分行,成立分行之后,先只能经营外汇业务或者是只能放贷,不能吸收存款,再往后才进行所谓"全牌照"就都可以干了。现在的开放安排已经全部都放开了,而且超越了当时的很多承诺。
尹凡:您刚才也谈到对外谈判和对内改革,其实是同时进行的一个过程,那么在您看来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
霍建国:我觉得有三条:一条就是整个"入世"的过程是中国不断地熟悉、了解国际规则的过程;第二它是一个对标的过程,通过这个对标,中国才可以成功或者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个过程反过来看,也是国际社会不断地去接纳中国的一个过程;第三我觉得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也就是说中国要继续推进市场化的一些改革,或者继续保持跟国际社会、多边贸易规则的一致性,所以后期才出现了我们自己的自主开放问题。
【导语】
尹凡:"入世"20年中国全面履行加入承诺,大幅开放市场、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我们透过数字,来看看二十年发生的变化。
【VTR】
【解说】
6000万元,这是今天的中国平均每分钟的货物贸易量。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6463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而2001年这个数字是5098亿美元。
100家,这是今天的中国平均每天新设的外资企业数。"入世"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从2001年的468.8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443.74亿美元,年均增长6.1%。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
与此同时,对外投资也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9亿美元,而2020年达到了1537.1亿美元,流量规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
"入世"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大关,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7%。
【访谈】
尹凡:中国有句话叫"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这样一场意义非凡的改变,市场的感受总是最贴近、最真切的,我们也来听听现场两位企业家的观点。首先请教童总,中国"入世"20年,带来了怎样的机遇或者说怎样的挑战?
童继生:我(东方国际)的前身是上海纺织,那个时候我们有的更多的是担忧。因为我们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曾经拥有55万名纺织女工,占了中国纺织的"半壁江山"。我们很担心、很怕,开放了以后外国(企业)进来以后我们怎么办。原来上海纺织从纺纱开始,从棉花开始,一直到服装是全产业链的,100%在我自己的手里,而一开放以后,我们发现原来计划经济,全部是"自有自方便"的这种发展逻辑,跟市场经济开放的逻辑,完全是两种"打法"。
尹凡:就完全换了"战场"的感觉。
童继生:什么感觉,好像政府是一个"导演",现在"大幕"已经拉开了,你企业上去"唱戏",上了台我都不知道我的"台词"是什么。
尹凡:现在逼着你去看世界了。
童继生:现在门一打开就逼着你看世界,我们学到、看到、掌握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比如说我们以前都认为,纺织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的、附加值很低的,但是现在我可以说纺织业是高科技产业。用一个通俗的讲法,我们心脏生病搭桥、装支架、装导管,这些东西都是"纺织品",我们通俗翻译成"生命纺织"。第二个高端的空天技术,航空航天里面根本就少不了纺织,最简单的大家容易理解的宇航服,升舱的服、舱内的服、舱外的服三种,整个是一个科技系统工程。
尹凡:所以它不光是让您,先是逼着您去大海里面游泳,后来在大海里面发育,还越来越好。
童继生:没沉下去、还游得挺好。
尹凡:蒋总,我们知道德勤进入中国其实是1917年,但是真正成立德勤中国服务部是2002年的事,这个感觉和2001年中国"入世"非常相关,相关性在哪里给我们讲一讲?
蒋颖:我们当时在中国看到非常多的外商投资者,非常想了解中国,我们就成立一个叫"德勤全球"的中国服务部,这个大概在专业服务领域也是第一家。当时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需要他们在当地、在全球的100多个国家去推广中国,把中国的情况,不管是我们当时的一个政策和整个市场的情况,能够让当地的投资者了解,然后慢慢地把他们对接到中国来。从2008年以后,它的职能也有很大的一个加持,那时候开始,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了,所以这个组织现在除了把很多的外资引进中国以外,还在做很多"走出去"的引导工作,帮助我们的中国企业了解在全球各地的投资环境和他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
尹凡:刚才两位企业家都谈到了"入世"20年给他们的企业带来的变化、带来的机会,您给我们从宏观讲一下,中国"入世"20年,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
周汉民:现在德勤十分之一员工在中国,中国有3万多人,外围管中国(业务)、做中国(业务),还有5000多人,这一个例子就说明了中国"入世"给世界所带来的机遇,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中国。第二,给世界提供了一个最具制造能力的国家,让产业链、供应链变得丰富和发达起来。第三,给世界提供了一个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地引导到更加开放前途的中国。今年11月4日在中国第四届进博会上,习主席主旨演讲对"入世"20年的评价,我认为是最恰当的,他说这二十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二十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二十年,是中国主动担当——后面四个字很重——造福世界的二十年,所以我说,其实说这二十年,这六个定语就是定义了这二十年我们所做的一切。
尹凡:好,谢谢周主席,也感谢各位提供的观点,这里是中国"入世"20周年特别报道——"双赢的决定",稍后继续我们的讨论。
【片头】
【开场+导语】
尹凡:欢迎回来,中国银行邀您收看由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共同推出的中国"入世"20周年特别节目"开放与变革"系列圆桌会,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双赢的决定"。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全方位和全球经贸体系接轨,投资中国也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全球化布局中的一块关键"拼图",有很多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案例,其中有一段画面,更是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我们先来看一看。
【VTR:特斯拉CEO马斯克跳舞片段】
【导语】
尹凡: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去年1月份特斯拉上海工厂第一批MODEL3交付仪式上,埃隆·马斯克在现场一段即兴舞蹈,马斯克有理由高兴,事实上正是在上海工厂落成后,特斯拉量产成为现实,目前,运营不到两年的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特斯拉在美国的超级工厂,特斯拉的股价大家也看到了,一路飙涨、市值突破了万亿美元。事实上,汇丰银行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中国发展前景,几乎所有的在华公司都投出了信任票。
【VTR】
【解说】
汇丰银行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该机构在调查了2174家外国企业后,统计发现有97%的外企表示,未来将继续对中国进行投资。
【同期】
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宫尾康士:过去两年,全球经济经历了这么多挑战,但是因为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
达能全球执委会委员 中国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通过中国的改革开放,让我们进入中国市场,深入到这个巨大的市场,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解说】
美国智库经济研究所表示,去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都削减了约40%,但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却迎来创纪录增长,累计总流入资金近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为15%。
【访谈】
尹凡:霍会长,刚才你也谈到了,在"入世"的时候,大家一个比较担心的事情是"狼来了",担心很多中国的产业会受到外资的冲击。当初担心"与狼共舞",现在反而"越战越强",您觉得这个说明了什么?
霍建国:"入世"之前在1992年的时候,当时国内还在家电方面非常短缺的时候,国务院决定引进14条彩电生产线,当时国内的像轻工部、有些主管的部门基本上都是反对的,但实际上国务院最后坚持了这个引进的方针。过了七八年之后,我们发现所有的彩电国内的产量、出口量都是最大最强的,那么当初进来合资的,有些日资企业也都基本退出了,后期我们在IT产业的开放上,像苏州昆山、广东有些IT产业是率先开放的,但是无论是台资还是美资,都进入得比较多,那么我们的IT产业就迅速发展起来,那么后期大家知道我们的电子商务,现在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才有了比较坚强的基础,这个跟我们IT产业的发展,也是有直接关系的。老想着保护自己,实际上这个行业、这个企业,可能会变得更弱。
尹凡:强的企业、强的产业其实是竞争出来的,而并不是保护出来的,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的过程中产业链不断升级完善,不断融入全球的产业链,尤其是疫情(之后)显示出来,中国其实有一条全世界最完善的产业链,那么这条产业链,也是不是中国20年对于全世界的贡献。
周汉民:当然是。您谈到了疫情,那么就讲疫情两桩事。一桩事,全球防疫最重要的标配是口罩,从疫情发生到今天,中国向世界出口口罩3600亿只,这不用说了,这是天量的数据。第二就是海运,我们可以向世界意气风发地前进,别人的港口要么缺员工、要么无处卸货,不说分拣,更不用说送到消费者手中,全球化的布局中少不了中国的生产和供应这两个部分。
尹凡:童总,还是同样的问题请教你,中国的产业升级、完善、融入全球产业链,您从企业家的角度,给我们讲一下对全世界的贡献在哪里?
童继生:我举个例子,我现在在亚洲和非洲的员工接近六万人,这是一个数字,第二个数字就是在资力和资本密集型领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勇敢地不断地向发达国家进军,我现在的集团有欧美的雇员超过6000人,我的高管有26个国别。
尹凡:东方国际的话,它从收入的角度来说,有多少是国际、有多少是国内?
童继生:现在大概是20%左右是来自国际的收入,
尹凡:那还是相当国际化的一家公司。
童继生:我们在欧美有12个工厂,这里面有很多高技术含量的部分,然后我接触了全世界以后,又把很多好的技术和自己研发的技术在国内进行升级,这样一来就"三条腿"走路了。
周汉民:看着这五朵"纺织金花"到今天,一个多元的国际企业、真正的国际企业,我认为这是了不得的事,没有"入世"是不可想象的。
尹凡:蒋总,德勤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您在过去20年也见证了很多外资流入中国的这样一个过程,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之后,FDI对中国的热情不减反增,原因在哪里?
蒋颖:我想这个趋势从外商投资者把中国视为一个可以探索的市场开始,从关注比较初级的一些要素,不管是原材料的价格、还是我们人的——当时的我们认为劳动力密集型和价格相对比较有竞争力的一个状态,把中国作为一个工厂,为海外的市场服务,慢慢到一个不可忽略的市场,从制造也慢慢到了我们讲"智"——智能的这么一个——"智造"的状态。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它在全球的研发中心,全球的创新中心。特别是在疫情过去的这一两年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不单单提供了更加多的机会和机遇,同时中国也提供了非常多的经验,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我们的整个的疫情防控,在公共卫生领域和健康领域非常多的经验。所以我们也看到了,我们外商投资企业现在在我们(中国)不断开放的,比如医疗行业、不断开放的在数字化转型的领域,他们也会有更加多的深入。
尹凡:其实刚才几位都谈到了,中国"入世"20年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今年的一些西方国家要决定取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时不时西方都有这样一些声音,我们来听一下,安德雷·萨皮尔先生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萨皮尔:我将这个问题与中国是否在世贸组织中享有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区分开来,法律和政治是一方面,经济又是另一方面,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额翻了几番,同贸易伙伴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增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高收入国家。市场经济的问题争议就要大得多,中国称自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贸组织里并没有什么测试能够检验,一个经济体制是否是市场经济,那么麻烦就来了,对于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不同国家有不同看法,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则来界定,所以势必会产生很多争执。中国正变得越发强大,不得不更加开放地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寻求一个多边的解决方案,来面对关于中国在世贸组织的身份分歧。
尹凡:萨皮尔先生他用词非常坦率,但是感觉出应该也是非常谨慎。有很多的西方国家,一直在质疑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质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他们的这种质疑是不是站得住脚?他们背后的考量又是什么?
周汉民:我认为原因有几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与他们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创造这样的奇迹,心头是不服气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因此所谓"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之说,刚才我已经说了,世界贸易组织无此界定,是不应该就这问题进行讨论的,因为没有基础就无法展开。你讲的第二桩事就是普惠制,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以2020年为例,接近美国(经济总量)70%,这是一个铁的事实,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另外一桩事,中国的14.5亿人,人均GDP去年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尹凡:中国的人均GDP可能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
周汉民:我们是美国的六分之一,是欧盟的四分之一,我们的人均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世界平均水平10900美元,中国去年超10800美元,这也是事实。世界认识中国当全面,总量要看、个量也要看。
尹凡:结构也要看。
周汉民:任何一个小数,如果在中国发生,在世界上就是个大数,但任何一个大数,如果除以14.5亿人口就是个小数。
尹凡:感谢各位提供的观点,这里是中国"入世"20周年的特别报道——"双赢的决定",稍后继续回来。
【片头】
【开场+导语】
尹凡:欢迎回来,中国银行邀您收看,由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共同推出的,中国"入世"20周年特别节目"开放与变革"系列圆桌会,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双赢的决定"。就在不久前,中欧班列"上海号"第一次发车,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对接国际市场,又打开了一条快速便捷的新通道。
【VTR】
【解说】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是中欧班列"上海号"首发时的场景,50个40尺的集装箱里装满了上海外贸企业的货品,从铁路闵行货运站出发,列车以时速120公里一路向西,从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14天左右就能抵达目的地德国汉堡。
【同期】
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公司董事长王锦秋:有纺织、服装、鞋帽、玻璃器皿、汽车配件、精密仪器的配件,还有LED灯具,二十几类品种,但是空运价格很贵、海运时间长,它(中欧班列)可以缓解这两段之间的矛盾。
【解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欧班列运输货物,新的线路和新的站点不断增加,据统计,仅2021年中欧班列就已开通了11条新线路,运行版图目前已扩展至欧洲23个国家,共计170多个城市,为中欧"地缘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成为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交通纽带。
【访谈】
尹凡:第一辆中欧班列"上海号"是东方国际下属公司承运的,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中欧班列。
童继生:"上海号"开设以后马上就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第一个"第一"就是40天内把这列"上海号"的中欧班列,从无到有给它开通。第二个创造奇迹的是一个月之内开出去一列开回来一列,这个是第二个创造(奇迹)。从目前来看,它整个中欧班列的开设满足了市场需要的几个特点,一个是快、第二个是满载。
尹凡:目前的环境下,中欧班列主要运点啥?
童继生:主要是食品、生活消费品、大宗设备机械和仪器仪表。
尹凡:的确,那个区域有需要。
童继生:有需要,因为它出去先期经过中亚,然后再到欧洲,这个市场非常巨大。
尹凡:咱运回来啥?
童继生:运回来有农产品、食品、高端消费品、高端设备仪器和汽车,还有下一步我们要运大宗物资,包括天然气。
尹凡:在不久之前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把基础建设的"硬联通"作为重要的方向,把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作为重要理解。我们请蒋总和周主席给我们介绍一下,对这"三个联通"怎么理解?
蒋颖:对未来的期待,我觉得是在三个领域:一个我们把它叫做"健康丝路"。因为疫情的关系,我觉得在公共健康领域,在我们整个的医疗特别是智慧医疗和接下来的一些医药方面的合作,我们认为非常多,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第二是"绿色丝路",因为我们提出了"碳达峰 碳中和"的这个目标,不管是我们在沿线国家建设里面运用到的,比较好的清洁能源或清洁的技术,再加上在绿色金融方面有很多的合作。第三我认为在数字领域,我们叫"数字丝路",因为我们整个中国数字化的,整个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好的,不管是商业模式也好、技术也好,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的机会,以后可以跟很多国家有非常多的合作,特别是在我们讲接下来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领域。
尹凡:目前建设"一带一路"的这个国际背景,变得日益的复杂和困难,那么习主席又提出了"软联通"、"心联通",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周汉民: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每年占中国外贸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啥概念,超过1万亿美元,更有甚者,许多"一带一路"国家,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先进的基础设施,今天看到了中国造的基础设施。我仅举一例,埃及政府决定要搬到离开罗不远的,但是一片荒漠之中,这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今天你去看城市的地标,地标就是最高的非洲最高之塔,谁造的,中国人,整座新城第一步就迈向5G时代,谁造的,中国造的。另外一组数据,我们现在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年提供的年轻人留学机会1万个,您算一算2013年到2021年,连头连尾九年,啥概念,9万个,再往下做30年,啥概念,另外30万个,说明什么,说明"一带一路"第一得民心,民心是共同繁荣;第二得实惠,实惠就是大家增强了国力,保障了民生;第三得对未来世界和平和发展探索的一种道理,这道理就是今天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主义是可以囊括整个世界来引领发展的,而大家的共识恰是最需要在今天作为应对未来挑战的基础的,我以为这就是"一带一路","硬"、"软"、"巧"三者的关系,核心是民心相通,问百姓是最好的。
尹凡:除了"一带一路"以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今天也谈到过很多的关于进博会,德勤和东方国际都参加,德勤参加了四年,东方国际还是进博会重要的组展商,我们都知道进博会是全世界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览会,请教两位,先是童总吧,四年来从进博会您的体会是什么?
童继生:比如我们原来只知道是对外贸易,不知道进口更不知道转口,还更不懂离岸贸易和服务贸易,现在这一套我们全懂了,这就是在家门口给我们提升的一个机会。
蒋颖:从德勤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机会非常难得,因为作为一个专业服务机构,很少在这样展会当中,会给我们一个非常特别的一个展馆,专门是让专业服务和贸易的展馆,这个在大型的展会里面几乎是没有的,特别是国外的客户,特别是365天(平台)这个天天不落的这个进博会平台,让他们的产品特别是非常多的首发产品,能够在中国市场,来用这个契机来推动。
尹凡:霍会长,您怎么理解,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中国人举办进博会的意义?
霍建国:举办进博会的意义我觉得十分丰富,主观上看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人均收入在上升,那么中国也需要进口大量的一些高端的消费品,甚至是技术装备,这个是我们客观上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需要。也就是说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扩大进口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大胆地举办了进博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创新,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鼓励扩大进口的,更不会主办这种专题的一些进口博览会。那么中国大胆地尝试了,而且取得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效果。
尹凡:进博会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体现了中国是一个不断开放,而且正在与全球经济不断接轨的中国,尤其是在全世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共同的人类性问题的情况下,(包括)气候变化、新冠疫情。那么在这样一个世界面临新背景的情况下,世界是不是需要这样一个中国,我们听听安德雷·萨皮尔的观点。
萨皮尔:在我看来,全球供应链其实是相当可控的,并且非常实用,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同样至关重要,所以我想在供应链的问题上,我们可以乐观一些去看待,那些可控的小问题,气候变化才是最大的问题,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变化的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全球共同合作,如何在国际社会中分配份额,如何在技术方面进行合作,如何在节约成本方面合作,摆脱像煤炭这样的高污染资源,我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而中国、欧盟和美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我们至少能在这方面,采取更多切实的行动,我们见到中国、欧盟和美国都有许多举措,这是一件好事。尽管中美之间就气候问题依旧有很多分歧,但双方的沟通显然具体了许多,带来了更多希望。
尹凡:萨皮尔先生说的很对,全人类的问题的确需要全人类,尤其是大国的合作才能够解决。我们知道在去年,中国人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所以请教各位,从各自企业的角度或者说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给我们来讲一下,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来畅通内外循环,形成良好的互动,更好地推进国际化发展?我们从北京的霍会长开始。
霍建国:我觉得就是在推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当中,应该更主动地扩大开放,实现跟国际规则的对接,实现高水平的对标、开放,会有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我觉得是解决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选项,是重要的政策选项。
童继生:我们从企业角度上来说把握两个点,第一我是外贸企业,要发展内外贸联动、进出口联动和物贸联动,(也就是)物流和贸易联动,加工和贸易联动,最后一个就是要服贸联动,就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联动,这是我们一个"双循环"着力点。
蒋颖:我觉得中国和中国的企业,都要在这样的一个格局下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和企业,因为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我们的市场当中战胜。中国的企业也需要有一个紧迫感,成为一个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好的主导者,特别是要把这样的一个机会,看成是一个机会多于挑战,因为在这里面,我相信有很多市场的容量和机会。
周汉民: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那么"双循环"首先是基于开放,还是回到今天这个节目,您开始讲的那句话,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记或叫标识,原话是标识,我认为非常对,这就是我的观点。
尹凡:好的,谢谢各位来到我们的节目贡献您的观点,回顾历史,中国"入世"2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主动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积极成果,是坚定维护开放包容,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收获。展望未来,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和建设性参与,中国应该在推动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同广大成员一道以积极建设性的方式,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推动世界经济向更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今天中国"入世"20周年圆桌会特别节目就到这里,明天同一时段将播出,圆桌会的第二集"开放没有终点",我们明天见。
【片尾+宣传片】
附件1
参与编辑名单:
舒克诣煊 方梁 杨臻 宋懿 李瑶 周雯飞 郝苗苗 毕俊杰 方菲菲 黄艳琳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