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之初,上海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再度发力,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7.0版本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如何能让市场主体有知有感?市场活力该如何进一步激发?一个多月来,各区纷纷结合自身情况,上下求索,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区级行动方案7.0。
新一轮大型企业年报抽查开始了,这一次,当执法人员抵达企业时,企业已经根据抽查要求将材料悉数备齐。
省去了沟通和等待的时间,执法人员很快完成了现场抽查项目。这是松江区在这次的营商环境7.0改革中,拿出的实招,以往经常有企业反映,有关部门时不时来检查,不知道查什么,企业忙于应付,无所是从。这次的改革,松江就在“有效监管”上下了功夫。
上海飞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郭加广坦言:“以往我们接到检查通知以后,只能被动地等待,但是现在可以第一时间在企业的一网通办专属网页上,收到检查通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部门配合,需要什么样的人员参加,准备什么样的资料,给我们企业确实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松江会先在“互联网+监管”平台上,随机摇号产生检查对象和执法人员,然后生成“云监码”推送给企业,方便企业知晓时间,准备好需要出示的相关材料。抽查结束后,企业也可通过“云监码”获得检查结果,确保执法检查公平、公正、公开,减少各部门一次次上门对企业的反复打扰。
“这样会倒逼我们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当中,进行更规范的执法,进而来提升我们的监管水平。”松江区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副科长周鹏如是说。
改革的目的很明确,通过做强服务,提升企业等经营主体的获得感。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上,着重关注的是市场主体的感受,来及时调整我们政府各部门的服务,努力做好‘店小二’。”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已经不仅体现在提升办事速度上,而是在多个维度“卷”了起来。杨浦区就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上做起了文章。
蒋琛是上海技术交易所的专家,三年来,其带领的交易团队,总计服务近万项科技成果,促成平台交易量破340亿元。然而,由于这一新兴行当,还没有统一的职称评定标准,加之提供的“服务”难以量化,因此到了人才评定时,往往不受青睐。“可能项目的金额不大,但是它的整个推动意义,或者是作为技术要素市场的首单首例,它突破性的价值是非常大的,所以是比较难通过定量的体系进行衡量,这块也是比较吃亏的,包括评奖评优,包括一些具体的政策申领等等。”蒋琛说道。
针对这些新兴人才的“困惑”,杨浦区专门拿出了一份产业人才专项实施办法,对标细分产业链发展所需,形成区域人才产业库,至于“入库”门槛,则明确不以“四唯”论英雄。“要破除学历论文的限制,另外,要把人才评价自主权更多下放到用人单位的主体,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东家说了算,大家说了算。”中共杨浦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王申说。
这样,上海技术交易所就可以参照申报条件,自行制定他们需要的人才遴选标准,经过备案后,便可依据当年核定的名额数进行自主认定,而政府则依据认定结果,为人才配套相应政策。
上海市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王晗表示:“借着这个政策的东风,更好地发挥人才在这个新兴行业、些服务行业的价值解放出来。”
同时,在政策配套上,杨浦更是“不拼重金拼服务”,针对人才特别关心的子女教育、健康医疗、安居保障等事项,送出一整个“人才综合服务包”,还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确保服务能落地,减少企业和人才对政策在感受度上的“温差”。“他们只要一有问题,就可以找到我们专业的服务队伍,然后由这样专业的服务队伍去立即给予他们相关的解决方案,就相当于他们人才的‘娘家人’,努力地去提供一种类似保姆式的服务。”王申介绍。
自2018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1.0版公布以来,上海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市企业总数超过289万户,相当于每10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小老板,密度居全国第一。优化营商环境这项方案做到第7年,上海正在努力减少企业感受和政府政策之间的温差,不仅开门办营商,还看到了政策的延续性。营商环境是个系统工程,更高维则是“开放”,在这条路上,上海始终脚步不停。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刘奕达 |
摄像: | 夏祺 张鹰 孙佳逊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