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素有“吴中第一”之称。804岁的它,历经了70多次大大小小的修缮、增扩、重建,然而,孔庙最近一次的整体性修缮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了25年之久,木材腐坏、砖墙开裂,各个建筑部位小毛小病层出不穷。今年5月底,经国家文物局许可,嘉定区政府和市文物局决定,孔庙终于又一次迎来了整体性的大修改造。时间过去近2个月,嘉定孔庙的修缮方案几易其稿,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嘉定孔庙,这座明清宫殿式古建筑群已被脚手架围了起来,八百年风雨沧桑,赋予孔庙的不仅是独特的历史气息,还有包括沉降、木构架倾斜、屋面渗漏等一系列问题。经过近1个多月的准备,孔庙的修缮方案,迎来了“三堂会审”。
设计方、施工方和文保专家一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缓解孔庙主体建筑,明伦堂的沉降问题。近二十年来,由于地基下陷,建筑已经出现了明显倾斜,直接危及到了整体结构安全。
嘉定博物馆副馆长王光乾表示:“因为孔庙地基的含水量过高,产生软化导致沉降。我们采取了临时的保护措施,比如说加了支撑木,又加了钢丝拉结。但是,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
5月开始闭门筹备后,来自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给出的第一版方案,是从棂星门底下引入300根直径30公分的排水管道,这样可以加快排水速度,解决因土质软化导致的沉降问题。但实施这个方案,不可避免需要大面积破土动工,而这个古建筑群范围内,还有25棵百年古树、碑刻214通、文物石刻不计其数,大兴土木,无疑会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文物保护专家陈中伟认为:“不应该采取过激的方法,这个建筑现在像一个老人一样,对一个老人来说,你不能下猛药。”
“最小干预”是本次修缮的核心原则之一。一番商议后,提出的新方案主张采用手持式的打桩锤,在建筑主体下方打入100根钢管进行基础加固,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同时能为地基再续命10到20年,但这个相对温和的方案,专家依然有不少顾虑。
最终,设计团队还是采纳了专家们的建议。先对孔庙内的明沟暗渠进行疏通,同时将明伦堂背后的24所“考棚”拆除,让地基南侧北侧受力平衡,保证建筑主体。在短期内保证安全、稳定。不进行大型施工,但会设立永久性沉降观测点,一旦发现隐患,及时介入补救即可。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钱文戬表示:“我们可能对应的采取的手法,相对比较激进一点,通过专家会的讨论,现在也统一了思想。对文物来讲,修缮其实是一个过程,就像石狮子,不允许使用化学药剂去洗得很洁白、很干净,宁可迟缓它的风化状态。”
修缮中的另一核心原则则是“修旧如故”。保险起见,施工方先用他们的工艺,在一处牌坊上进行了试点修缮,一个月后,专家团队进行现场评估,还是发现了问题。
与古建筑原材料不符、太过现代化的工艺,会使修缮出来的建筑,即便样貌“形似”,却失去“古韵”。专家团队现场为施工方给出了技术指导和建议。常熟古建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尹杰说:“刚才专家提出做三维扫描,进行土地含水量和木材的测试,这些我们后续会进行补充。”
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的还原,这个近年来上海最大规模、最高保护级别的古建筑类文物修缮工程,在开工之初就经过了无数次的勘测、研究、商讨,甚至还有争锋相对的争吵,大家的目的很一致,希望通过这次的保护性修缮之后,804岁的孔庙,能以更健康的状态来讲述历史、传承文脉。
“通过这次修缮,我们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残存的工艺记录下来,为今后的大规模的古建修缮提供一些佐证的依据,起到上海古建的示范作用。”陈中伟说道。
嘉定孔庙的此次整体性修缮工程,预计最快将在今年年底完工。馆方也希望通过此次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的整体性修缮,让嘉定孔庙更适合江南的生存环境,庚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见习记者:翟煜森 摄像:陈斌 丁家伟 编辑:由由酱 实习编辑:邵亦洋)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