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城市更新系列,让我们共同走进四十年前的上海滩“楼王”,徐汇新村。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徐汇新村九栋高层住宅,曾经承载着上海人对于住房的所有想象。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楼王逐渐淹没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做好保护传承,新一轮的修缮工作已经启动。
漕溪北路旁的徐汇新村,总共9幢楼,竣工于197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首批高层住宅群。如今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在当时可是上海的顶尖“豪宅”,江湖花名“九栋楼”。走进大楼,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9户人家。每户人家独门独户,而这样的户型,在上世纪70年代末,是每个上海人都梦寐以求的。
随意走进“九栋楼”中的其中一幢,很容易就会遇上一些当年同龄人们都羡慕的“小开”。
1978年,16岁的任健随父母搬入了“九栋楼”,当时,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5平方米左右,而这套两室户,足足有40平方。任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有这个居住环境,比豪宅还豪宅,那时侯上海还有50%是倒马桶的,这是翻天覆地的一个变化。”
那个时候,万体馆周边还是农田,沪闵高架也尚未建成,这片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也因此成了不少电影中时代背景的标志。任健边推开窗户边介绍:“东南面最远看过去,黄浦江是S型的,到前滩拐弯,我们都能看得很清楚,西南面那时候只要天气好,就能看得到松江佘山,还有天文台,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当年这时髦的九栋楼,设计师是业界大拿邢同和老先生。老先生回忆,那时造楼,资料不多,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当时也蛮兴奋,为此我也考察了北京,也考察了南方,特别是上海的一些公寓房子,其实当时我们做的比较坚固的,用的都是混凝土,都是钢筋钢架没做钢结构,正好建万体馆,我们做了很多塔吊,也顺便就把这个塔吊用在这里。”
整齐划一的布局,其实也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需求。邢老先生称:“当时我们有一定标准,住宅的面积户型大小都有规定,必须保证所有的标准一致,现在来说,当时的先进正在于此,但现在的落后也在于此。”
当时的先进,到现在看来却有些“落后”了,在里面度过了45个春秋的任健,也期待着“九栋楼”能有机会重获新生。任健告诉记者:“大楼关键是一个漏水,楼道的整洁,底下的绿化,我们提了许多建议。”
不久前,“九栋楼”开启了新一轮的修缮。设计师陈中伟表示:“既要解决它的民生问题,如房屋漏水,更要保护它应有的价值。发现保温和现有规范严重不符,我们做了比较先进的气凝胶,并且外面做了隔热涂料,这样既能满足安全问题,也能解决居民渗水问题。”
修缮也充分尊重居民意见,楼道内的管线如何纳管,施工方还特意制作了小样供居民选择。据修缮项目现场负责人李明佼介绍:“原来线比较杂乱无章,包括煤气管道也没有明显标识,原来的墙面也存在空鼓风化的情况,我们出了一个方案,居民自有的排烟管道做局部吊顶,进行遮挡美化。”
周围的环境也计划同步提升,添加无障碍设施、绿化、健身设施,让这里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圈。徐汇区房管局历保科姚力表示:“主要想打造一个连接万体馆体育公园和徐家汇商圈的全新的优质的城市空间。”
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漕溪北路上九栋楼的故事,又将翻开新的一页。“它已经是个印记了,已经刻在这块马路上了,建筑要保持它的生命力,也有它的历史的印记。”漕溪北路大楼设计师邢同和老先生如是说。
(记者:杨柳依 张琦 吴佳亮 编辑:由由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