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如果关注中国农村的生态发展,你会发现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和禽畜粪便不当处理的情况正在被大力改善。在这个改善浪潮中,存在着很多微小却充满能量的可能性。李云凤和她的发酵床养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发酵床养殖,通过猪圈内的天然微生物分解猪的粪便,相比于传统养猪而言,不仅省去了清理粪便的工作,而且猪圈内的气味也会小很多。猪圈内的发酵床也能变成肥力超强的肥料,直接还田于地,再用田地里农作物的废枝残叶喂猪。这就形成了一种农业生产的小循环,被称为“种养循环”。
“种养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李云凤心中像是一条笃定的道路,这条路,她一定要在东北乡村带着乡亲们一起走下去。
她鼓励村民们在自己家的庭院中用种养循环的方式来发展庭院经济。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和养殖。在她的设想中,这样的话,农民们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自己在家就可以用自己种植的农产品来养活一家人。
冬,狂放的白
我们的第一次拍摄是在东北的冬天。带着些许期待,我们下了飞机。迎面而来的就是我们的拍摄对象——李云凤老师。我们把我们自己准备好的上海特产交给了云凤老师。云凤老师在一些恍惚中接受了我们的礼物,来了一句:“都是年轻人啊。”
上车以后,先是一阵尴尬。接着,我想找话题,打破一些尴尬。我说:“云凤老师,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南方孩子,其实我一直都想来北方的。当年考大学就想考北方的。结果,还是去了南方上大学。”
李云凤老师说:“北方好啊,山好水好的。”接着又是一阵沉默。
很快,就见到了李云凤和她的养猪场。紧接着,一批来自于朝鲜延边州的参观者便来到了猪场。李云凤老师瞬间就变了个状态,非常有激情地跟这些参观者介绍着自己的养殖技术和自己对于乡村发展、乡村环保的展望。这个状态里的她,完全不像见她第一面时的不善言辞。
春,缺席的春
2022年春天,疫情袭来。
听说村子里要开村民大会。我觉得,这对于我的叙事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于是,只好麻烦在苏州的摄影老师先去,我们在线上远程交流,进行拍摄。
后面看素材时,发现云凤老师暴瘦20斤。20斤的体重变化,在镜头里真的让人显得憔悴许多。但是她依然拖着疲惫的身体,做着动员村民的工作,这种信念感真的非常动人。
夏,大片的绿
夏天的东北田野充满着生命力。大片的绿色,让人内心非常愉悦。每天的拍摄间隙,我就借着村民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快乐地骑行在田野之中。身旁那些高高的、翠绿的玉米秸秆、水稻,远方的绿树,给了我许多静下来的空间。看着大片的、安静的绿色,心里真的会舒服很多,这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喧嚣与嘈杂。
云凤老师的身体也有所好转,身体也渐渐胖了一点。那种干事业的激情也随着身体的恢复回来了。各处的演讲、各处的动员也开始了。我还是想感叹,人的生命力与信念感,真的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当你特别相信一个事情的时候,好像你身体里所有机能,都会激发与启动,拼尽全力帮你完成你想要做的事情。
秋,满眼的黄
秋天到了,东北田野上的秸秆已经泛黄。那些成熟的玉米金灿灿的,饱含了一种丰收的喜悦之情。这个场景非常打动我。于是,我拉着宇哥下到田地里,拍摄了很多秋天金黄色的空镜头。拍摄间隙,我们在田间地头留了影。
村子里的公共养殖场成立了,隔壁村子的人也了解到了这项养殖技术和“种养循环”的好处,想要在自己的村子里发展。李云凤和她的发酵床技术好像又有了出路,夏天经历的所有坎坷在秋天都被越过。在该收获的季节,都有了收获。其实整个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李云凤老师那笃定的眼光和相信自己的力量。再次感叹,生命力和信念感真的是拥有无穷能量的东西。
尾记
为了做好这个选题,我采访了很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公益组织和大学教授。会发现,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乡村和城市的角落里真的有很多心系生态环境、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个体和组织,在用着自己的能量为爱发电,保护着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在若尔盖草原,藏族牧民巴让组织藏民们,每年都在若尔盖草原上播撒着草种,防治日益严重的荒漠化。一干就是10年。
阿拉善SEE,组织社会力量推行了“一亿棵梭梭”项目。在西北荒漠上,用大面积种植梭梭树的方式来改善漫天沙尘暴的气候环境。
在阿拉善的荒漠上,马彦伟也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了用生态农业的方式来改善当地环境。
当我亲眼看见并了解到,这些在生态振兴中的个体力量时,那种信心与力量自然而然也会涌入心头。习主席说:“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我现在就无比相信,这个支撑点,一定会牢固而温暖,踏实而有力。
编辑: | 傅群 |
责编: | 刘佳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