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超过33公里的上海轨交5号线,连接起闵行、奉贤等地的多个站点。
从江川路站上车,到终点站莘庄,工作日的上午,“上班族”小朱都会搭乘5号线去公司上班,“大概3分钟左右就有一班车,而且基本上是前一辆车走了,后一辆车就已经在进站了。体验算很不错了,比开车要好”,小朱告诉记者。
地铁“越来越快”的背后,是“智慧大脑”在大显身手。
折返时间,也就是列车由终点返回起点的时间,是衡量地铁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轨交5号线在业界率先使用的高性能折返技术系统,可以从空间和时序两个维度,对道岔资源进行精细化控制,这样能实现在无人驾驶模式下,多车追踪折返间隔和列车进路资源的双重优化。
“我们在地铁5号线上,把折返时间从原来的120秒缩短到90秒以下,这样就能缩短发车间隔,提升列车运能30%以上,在同样时间里,能发更多的车,这样就能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能”,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副总裁张玉龙向记者介绍。
除了让地铁“跑得快”,“智慧大脑”还能让地铁“跑得更稳”。
轨交5号线所使用的智能维保和健康管理平台,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巡检机器人、单兵作业辅助系统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关键设备状态的数字化感知,从而提高故障预警能力和主动维修能力,有效提升了轨道交通运行的可靠性,并能节约近30%的人工。
“智慧大脑”不仅让公共交通变得越来越“聪明”;它还在能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闵行工业区,有近2万平方米的厂房和车棚屋顶,被铺上了光伏板,用来替代部分火力发电;这个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经集齐了风、光、储、充、控五大元素,正逐步转型为绿色低碳园区。
“在这个项目上,我们测算了一下,年均绿电的发电规模是220万度电,光伏系统和储能系统年节约标煤的指标在两千多吨,二氧化碳的节约量每年在七千多吨”,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主任张玉龙说。
在园区内集装箱模样的小屋里,储能电池和变流器,共同构建起了一座4兆瓦、12兆瓦时储能电站,凭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这座“虚拟电站”能够灵活地切换充电和用电模式,提升园区内的用能效率。
“用储能的系统设备,在晚上低谷的时候充电,到白天用电高峰的时候进行放电。通过调节高峰跟低谷的用电量比例,高峰用电量的比例可以降到将近30%”,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波表示。
以闵行工业区为样本的节能模式正在复制推广。
占地超过2000亩,融合了工业、商业等多业态的“数字江海”智慧能源体系,目前在奉贤新城加快打造。在这里,"智慧大脑"将实现对能源使用的"可管、可控"、"可测",预计每年能减少超过23000吨的碳排放。
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综合能源方向负责人朱郁波介绍,“我们现在通过数字化仿真的技术,建立数字孪生体,可以做到负荷预测,包括功率预测。比如说,根据天气、根据历史数据,可以预测明天太阳能光伏发多少电,风机发多少电。我们希望把它作为一个未来新城可复制的绿色低碳试点区”。
产业数字化,是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的“智慧大脑”,正加速赋能传统产业,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轻装快跑”。
基于上海电气多行业高端装备产业构筑的“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应用于智慧能源、康复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其服务也从原先的设备运维,向生产管控、研发设计、增值服务全链条延伸,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3年,平台服务企业数将超1万家,开发工业APP数量将超过500个,能推动企业生产制造效率提升5%,运维服务成本降低10%。
“我们希望打造成能源和工业的技术经济体底座,能够去承载更多的高价值资产的设备放在平台上,让它们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让它们的生命周期进一步延长。数字化和制造融合,来赋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上海电气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程艳表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普庆 摄像:张俊 孙佳逊)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