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音乐剧《莫扎特》后台探班与制作人阐释
剧中的莫扎特,一袭白衣,纯净阳光,又豪放不羁,恰如他在那个禁锢的时代中卓尔不群的姿态。在他身旁,从始至终有一个瓷娃娃一样的小莫扎特如影随形,象征着音乐神童的灵感化身。剧终,小莫扎特把作曲用的鹅毛笔扎进成年莫扎特的心脏,结束了他肉体的生命。天赋异禀既是莫扎特生命中无法解释的灵性,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天赋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
已经问世17年,超过190万人次观看,在七个国家上演,被翻译成七种语言的音乐剧《莫扎特》终于在2016年岁末来到上海。此次从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引进的《莫扎特》是2015年维也纳全新驻场版。15吨舞美道具、79个音响、254个混音通道、480套服装,70个假发、120小时的装台……这一版本的《莫扎特》在维也纳雷蒙徳剧院驻扎了一年多之后,以十四车的集装箱的辎重,从海陆空(轮船、火车、飞机)分批次来到上海。而驻场版音乐剧的引进在上海音乐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莫扎特》后台舞美道具
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音乐剧制作公司,奥地利VBW公司制作的德语音乐剧在欧洲如雷贯耳,甚至比《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在欧洲的影响力更大。同样是出自VBW之手,两年前的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让很多上海观众还是记忆犹新,《莫扎特》比起以往的德奥经典作品更接地气。不仅饱含着德奥民族一贯的丰厚戏剧内涵,在艺术呈现上,也充满时尚气息。灯光、布景、道具、服装,既有十八世纪德奥古典时期的风貌,同时能瞬间穿越当代而毫无违和感。在音乐处理上,只选用了极少量的莫扎特古典音乐作为剧情背景穿插,完美结合了摇滚乐与管弦乐,音乐语言的组织方式,则运用了颇多歌剧的创作手法,综合而成为一种兼具现代与古典、在聆听感受上极其丰厚和宽广的音乐维度。近三十人编制的现场大乐队奏响乐音时,所延续的是如《剧院魅影》和《伊丽莎白》同样的磅礴与细腻。
在音乐剧《莫扎特》中,洛可可的古典高雅和摇滚的激昂热烈,对应人物身上这两种相互碰撞的风格,在由剧作家米歇尔•坤策和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的合作创作中得到了完美融合,他们同样也是音乐剧《伊丽莎白》的编剧与作曲。在编剧米歇尔•坤策看来,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莫扎特,他所创造的故事都可以归纳为一个主题,“我将其称之为——长大成人,独立自主或者找到自我。这其实是我所有剧本中真正的主题。我希望讲述的是,人们是如何变得独立自主,如何不再依附于他人,以及最终如何得到自身的自由。”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
而在音乐剧《莫扎特》中,过去与现在的对立冲突,投射出主人公的多面性。萨尔茨堡循规蹈矩的生活,让成年莫扎特感到窒息。身为艺术家,他的地位只比得上为贵族阶层服务的男仆。神童阿马迪(Amadè),作为莫扎特童年的缩影与天赋的化身,以“瓷娃娃”形象出现,全场跟随成人莫扎特左右。他无休止地创作着音乐,而只有戏中的莫扎特与台下的观众才能看见他的存在。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
260年前,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诞生,阿玛德乌斯(Amadeus)拉丁文意为“上帝的宠儿”,这一称谓可谓实至名归——他5岁作曲,9岁写交响曲,11岁时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剧。短暂的一生中写出41部交响曲,22部歌剧,42部协奏曲……在当时,莫扎特被誉为“神童莫扎特”(the divine Mozart),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认可这个称谓。莫扎特很小就可以辨认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断乐器音高的极微小变化,或者急切地挑出乐谱中的错音。他天赋异禀,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无论是舒伯特,门德尔松,巴赫,或是贝多芬都难以匹敌。
“音乐神童”莫扎特
Mozart 歌剧 Le nozze di Figaro 第一幕中著名的咏叹调 Non so più cosa son 的手稿
这个世人所熟知的莫扎特形象却在音乐剧中得到了反转。音乐剧《莫扎特》讲述了一个洛可可时代的音乐巨星,一个拥有最璀璨未来的神童,挣扎于出众才华与自我毁灭的人生中,并被自己天赋扼杀的音乐传奇。如果说之前人们通过莫扎特的歌剧协奏曲看到他无双的音乐才华,那这部音乐剧令这个世人所熟知却又颇具神秘色彩的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和丰满。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
“莫扎特的故事、他的天才、他的叛逆、他对自由的追求,同样也极有可能发生在当代年轻人身上。舞台上有历史的巴洛克风格的衣服,也有现代的牛仔裤。通过现代化的处理,我们希望将18世纪的故事与现代社会建立起连接的桥梁。”《莫扎特》的制作人安德里亚·弗莱德里希同样也是音乐剧《伊丽莎白》的制作人,她说,“莫扎特是怎么死的,他和父亲的关系,他如何从萨尔斯堡到维也纳到巴黎,他与母亲的关系,这些是观众都是不知道的。我们的故事展示了这一些细节和新的解读。这个版本把整个故事当代化了,这是为了与现代社会和年轻人的身份认同有更深的联结。”安德里亚表示,伊丽莎白和莫扎特都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人物,虽然人生际遇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不管是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亘古不变的命题。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
作为VBW的经典德奥音乐剧,《莫扎特》还原了“历史性”的要义,更有极强的“色彩感”——通过不同的编曲、曲风,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大化表达。如音乐剧《伊丽莎白》一般,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渴望,也同样是《莫扎特》的核心主题。严肃、严谨的奥德艺术体系,把这“我是谁?”“我要去哪儿?”的终极哲学命题用一曲曲或阴郁或昂扬或古典或摇滚的方式表达。米歇尔·昆策坦言,“我们首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向观众更清晰地展现历史中情感线路的发展。我们发现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极具情绪化的人物形象。一开始有些许担忧,我们是否把整个人物形象或者这段历史描述的太情绪化了。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正因如此,整个剧作的节奏更加跌宕起伏。这恰恰与莫扎特所经历的种种束缚与磨难,以及为了实现自我所爆发出的那份勇气与天赋是契合的。”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
可以想象,如果莫扎特活在260年后的今天,这个在洛可可时代就前卫大胆,离经叛道的天才,也许真的会拿起电声乐器,用充满魔力,汹涌如潮水般的摇滚乐或者是任何一种先锋音乐,将我们彻底淹没,彻底征服。
(编辑:刘喻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