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举行,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316项(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狄增峰等10人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56项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47项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182项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8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日本籍专家和田章、以色列籍专家伊塔玛尔·威尔纳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首次设立重点产业创新组
市科技奖励中心介绍,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奖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原创发明的奖励。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长,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比2020年度增加11项;47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比2020年增加14项。两个奖项的一等奖数量都首次突破20项。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为了激发这三个产业的企业提升创新能力,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奖评审组首次设立重点产业创新组,针对企业牵头的科技成果单独设组、单独提名和评审,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牵头的成果分开。
“重点产业创新组的设立,让企业创新成果在激烈的评审中有更大机会脱颖而出。”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说,“国家科技奖正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将这项改革举措报给了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
将“四个面向”作为重要指标
上海的另一项改革举措,是在评价指标中更突出科研成果与“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结合程度,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打分指标。从评审结果来看,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发现、有原创性的技术发明、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产业新方向以及有利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功臣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和特等奖、一等奖等高等级获奖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荣获科技功臣奖的赵东元院士带领复旦团队,长期致力于有序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催化、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发明了19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分子筛材料,在国际前沿领域取得领先的研究成果。
赵东元院士(左一)在实验室工作。 成钊摄
特等奖设立以来,每年授奖数量通常是1—2项,2022年度首次达到4项。上海交通大学王宇晗团队的特等奖项目,在高端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支撑了国产大飞机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与批产。
300毫米大硅片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是集成电路领域的特等奖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团队的特等奖项目,瞄准骨修复的临床难题,发明了高活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规模化生物制造新方法,在全国800余家医院累计使用超过30万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特等奖,他们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普及疫情防控和健康生活知识,相关视频和话题阅读量超过60亿次,对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科普连线视频全网播放超过1亿次。
张文宏教授在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上发言。薛志明摄
中青年人才是科创中坚力量
市科技奖励中心的数据分析显示,中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30—50岁年龄段人才发挥了主要带头作用。2022年度获奖项目共有2737名完成人,其中30—40岁的年轻人最多,有1154人,占比42%;45以下的中青年有1863人,占比68%;50岁以下的有2220人,占比高达81%。
数据分析还显示,企业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主体作用。2022年度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共919家,其中各类企业合计有452家,占比近50%。在303项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单位获奖的有88项,占比29%。从企业性质来看,获奖项目的参与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最多,有245家,占所有参与企业的54%。民营企业有91家,占所有参与企业的20%。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要引领者。高校牵头获奖158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52%。高校牵头获奖项目中,特等奖3项,占特等奖的75%;一等奖64项,占一等奖的65%。科研院所牵头获奖49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19%。
从区域分布来看,获奖项目牵头单位所在地主要集中于徐汇、闵行、浦东和杨浦。徐汇区最多,有55家单位;闵行区排名第二,有51家;浦东新区第三,有49家;杨浦区第四,有48家。松江、宝山、虹口和嘉定处于第二梯队,均在10家以上。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