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卖卤菜,月入10万元!”近期,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宣称“摆个小摊就能衣食无忧”的博主,并明示或暗示:可以添加私人社交账号,交学费获取“摆摊秘籍”。在所谓“月入10万”的引诱下,不少人交了学费。那么,“卖卤菜月入10万元”真的靠谱吗?交了学费后能像师傅那样赚到钱吗?
一对来自河北衡水的夫妇对《法治日报》记者表示,他们就是看到了这样的视频才动了创业的心思,但远赴安徽学艺、交足2980元学费、又购置了摆摊材料之后才发现,不但赚不到钱,还要每天吃卖不掉的剩菜。一开始,这对夫妇以为是自己学艺不精,慢慢才注意到,不少路口都能看到同行,有时连卤菜的种类和摆放方式都几乎一模一样。但不约而同地是,这些摊位都没有出现“师傅”口中的火爆。
原来,所谓的火爆,其实全都是假象。记者调查发现,有的摊位前的长队,是摊主花钱雇的人;还有些摊主,身兼多职,前一天扮作顾客,第二天就变身成了学员。
还有学员在网上揭露了自己付费学到的“引流秘籍”说。线下的流量,是通过在网上建群、鼓动群里的人到线下摊位现场去买卤菜积累起来的,因为必须将购买和付费截图发到群里,才可以领取退款和奖励;线上的流量,则是专门雇人到社交平台去发短视频拉动的,因为视频内容和文案都有模板可以直接复制,就会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容易让人跟风。
由此可见,所谓的生意经,并不是教大家怎么把卤菜做得好吃,而是教大家怎么做包装、搞流量。但是这些流量并没有实质的“美味”来支撑,时间稍长,就容易“断流”。这个时候,当学员发现自己赚不到钱而提出疑问时,那些曾在视频中信誓旦旦说“跟我学月入10万元”的博主们,马上就开始为自己开脱。要么说“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要么说是学员“自己出了问题”。总之,想要退学费,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学员也只能默默接受,安慰自己投资失败。
不过,也有“聪明”的学员,发现跟着卖卤菜赚不了钱,于是也开始拍视频带徒弟,通过收学费来牟利,从而让"摆摊收徒"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呈现出传销式扩散的状态。
这其中有没有涉及到法律问题?有律师介绍,像教人学做菜这种一般的技能培训,目前并没有强制性的资质要求。但如果涉及到比较专业的技术培训服务,而且在收费后,会提供统一的技术、品牌、供应链支持,那么,依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法规,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特许经营”,就需要满足备案披露等法定要求。此外,如果“师傅”宣称“包办证件”,那么就可能构成欺诈。通过短视频夸大收益吸引学员,也可能涉嫌违法。
记者注意到,类似的、打着“知识付费”名号来"割韭菜"的行为,并不少见。比如,今年春节假期后,就有不少人踩着DeepSeek的热点,卖起了相关的付费课程,有的4天内,就有近4000人付费加入,博主收入近20万元。但不少用户却反映,课程没有实质帮助。不仅如此,“教你剪视频赚外快”“配音课程学完就派单”“网红手把手教你起号”等一系列骗局,都让不少人大呼上当。
特约评论员沈彬认为,“摆摊收徒”本质上是利用传销式的运营模式编织关系网,通过贩卖梦想和焦虑,将粉丝一步步引入消费陷阱。他们卖的不是卤菜,而是套路。“月入10万元”就是明晃晃的钩子,目的就是为了割韭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欺诈,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员在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要求退款并索赔相关损失。同时,如果存在比较严重的情节、甚至构成诈骗的话,相关当事人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沈彬同时表示,线上拉群、线下收徒的“私域经营”模式,监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一方面,线上的教学、卖菜等视频的内容并没有不妥,另一方面,线下的教学和收费又打着培训的名义,这两者单独看起来都是合法合规的的,但是综合起来,却出现了一种利用视频制造假象、制造噱头、欺骗学员的效果。如何针对这种情况来厘清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监管,也是一个比较现实和复杂的课题。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能在受害者主动维权的基础上,加大对相关案件的综合性调查,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精准定性,从而制定有针对性、有震慑力的监管措施。
编辑: |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金梅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