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之一。为进一步打造新时代全球生物医药重大战略产业高地,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研发、临床、审评审批、应用推广、产业化落地、投融资、数据资源、国际化等关键环节,坚持全链条创新、全链条改革、全链条赋能,推出了8方面37条政策举措。《若干意见》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9年7月31日。
生物医药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自2021年上海发布了《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已有19款一类创新药和25款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首发引领”特征进一步凸显,在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全球首研新药、全国首发细胞治疗新药和国际一流医疗器械。
在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宏民教授看来,这次出台的《若干意见》是针对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企业面临的新诉求,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提质换挡期的政策优化和升级。“全链条”是个关键词,上海以往最有优势的是研发,原先政策都比较集中在前端研发。我们的政策接下去需要跟着产业发展一起往下走。“全链条”涉及面更宽,不仅有研发、临床,还涉及到审评、审批、应用推广、投融资、数据要素的应用,还有国际化等等,在各个环节上都有一些政策的支持。
2021年至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7617亿元提升至9337亿元,制造业产值由1712亿元增长到1860亿元。今年上半年,制造业产值达到9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亿元。产业能级加快跃升。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医疗机器人、高端医疗影像等前沿新赛道,正在加快孕育发展新动能。
此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构建了“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加速体系,初步形成了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全要素支撑能力。依托市级医院,布局建设了3000余张示范性研究型病床,打造了27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2款“新优药械”产品进入医院使用,推出了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加快建立创新药械的多元支付机制。
近几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期间也经历行业的波峰低谷。如何帮助产业更好走出去,如何提升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畅通企业融资路径……围绕一众行业讨论的焦点问题,此次上海各部门也给出了详细回应。
提升国际化水平。记者了解,近年来,上海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先看“引进来”,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上海已集聚了一批全球跨国药械企业。国际前20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中,有90%的企业在沪设立中国区总部或研发生产总部,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再看“走出去”,2019年以来,上海已有4个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居全国首位;同期,对外授权许可交易金额超5亿美元的创新药数量位于全国前列。此外,在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等医疗器械领域,一批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产品,陆续在海外获批上市。
陈宏民认为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生物医药要跨越式发展就两条路,一条就是走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第二就是模式的创新,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弯道超车。在长三角地区,上海的优势集中在研发、国际化。浙江、江苏医药制造能力很强。研发再往下走就面临着临床,长三角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在临床合作上有很大的空间。不仅上海市推出了全链条,以后是否能够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推出一个地区协同的全链条,让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一起走出去。
编辑: | 陈怡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